鸭河口灌区,为晋前的唐白河古灌区效益范围的一部分。从西汉元帝即开渠引水灌田,随着历代王朝的变迁,唐白河古灌区有废有修。至明末清初,古灌区工程基本上荒废殆尽。建国后,灌排工程虽有开展,也仅限于在白、桐河之间修建了一些塘堰坝井以及小型渠道等灌溉工程,真正的灌区建设还是在鸭河水库建成后进行的。1958年在鸭河口水库兴建的同时,白河沿岸人民开始修建了跃进一渠、二渠、三渠、四渠、团结渠、工农渠、军民渠、友谊渠、博望大渠等9条引水渠道,各成体系,自成灌区,发挥了一定作用。但这些民办工程,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配套不全,未能正常运行。1962年以长办为主,南阳市配合,对灌区进行全面系统规划。1964年完成“鸭河口灌区轮廓规划”,1965年建成5万亩试验灌区,1966年建成大占头枢纽工程并全面开工建设灌区。1 969年开始大面积的田间工程配套,1970年开灌。1978年—1979年灌区进行第二次田间工程配套。进入1985年,随水利投资政策的改革,灌区建设改一般配套为项目建设,从而使工程配套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先后实施了旱保田、粮食基地建设、农综开发项目等,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进入九十年代,灌区积极争取续建、技改项目,1992年省级基建项目--鸭东续建工程开始,1998年鸭河口灌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大型灌区续建节水改造试点,通过国家审批立项、开工上马。项目总体规划核定总投资157002.97万元(其中:支渠以上骨干工程规划投资113069万元,末级渠系工程规划投资43933.97万元)。截至2017年底国家已下达20个年度投资计划,工程总投资101286万元(中央64169万元、地方37117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97006.82万元(中央64169万元、地方32837.82万元)。共完成各级渠道衬砌长度763.182km,改造建筑物4388座。末级渠系续建节水改造,仅在2004、2007、2008年3个年度下达3期试点性投资1840万元(中央750万元、地方1090万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855万元(中央750万元、地方1105万元)。共完成末级灌溉渠道衬砌长度127.58km,整治排水沟262.34 km,新建、改造建筑物2384座。
历经近50年来的持续建设,灌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灌溉、除涝、防汛三大功能体系。现拥有白桐、鸭东总干渠2条,长85.89公里,建筑物230座;分干渠 8条,长198公里,建筑物613座;支渠118条,长571公里,建筑物4053座;干支排438公里,建筑物650座。田间斗农渠9523.5公里,建筑物91200座。
白桐总干渠渠首枢纽工程,位于鸭河口水库下游约19公里处的白河主河道上,1965年兴建时由活动坝、冲砂闸、进水闸三部分组成。活动坝全长321.5米,设100扇木质闸门;冲砂闸净跨10米,高4.1米,两孔弧形钢闸门控制;进水闸净跨6米,高2.5米,三孔弧形钢闸门控制。1979年活动坝更换为水泥钢丝网闸门;1995年8-12月和1997年12月-1998年4月先后分两期,对100扇闸门更新改造为钢闸门。2010年7月,活动坝遭受50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工程被毁。2010年9月委托省水利设计院编制完竣《拦河闸复建可研报告》并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评审;2011年3月省发改委批准纳入河南中小河流域(唐白河)治理作为一次性追加项目进行了立项,同意拆除原活动坝、冲沙闸,按100年一遇洪水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校核,新建24孔总宽332米的拦河闸,核定总投资为7470万元,2011年10月12日正式开工,2013年10月20日全面竣工。复建拦河闸期间,对原白桐总干渠渠首进水闸工程纳入2010年度续建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拆除重建,工程投资680万元,2011年12月18日开工,2012年12月20日完工。整个渠首枢纽工程复建、重建后由拦河闸、进水闸两部分组成,拦河闸为开敞式宽顶堰结构,24孔,单孔净宽12m,设计洪水(过闸)流量4559m3/s,校核洪水流量6883m3/s;进水闸为带有胸墙的实用堰结构,3孔,单孔净宽6m,设计引水(过闸)流量111m3/s,加大流量122m3/s。鸭东总干渠由鸭河口水库左岸输水洞引水,渠首设计流量23 M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