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数字孪生:
首页 >
数字孪生专题 >
正文

简报荟萃 | 数字赋能 “智”水有方 位山灌区高质量打造数字孪生先行先试样板

来源:水利简报

归档时间:2023-10-10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是智慧水利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灌区的重要标志。2022年水利部选取了48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工作,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推进灌区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调度智能化建设。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着力打造“1+3+N”的数字孪生灌区体系,推动实现“供水精准调度、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智能调控、管理标准规范”,全面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方面取得突出成效。现将位山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编发,供灌区借鉴参考。




位山灌区渠首工程——位山引黄闸




位山灌区地处山东省聊城市,是全国第五大灌区、山东省最大的灌区。灌区始建于1958年,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占聊城市总耕地面积的65%,保障了聊城市绝大部分农田灌溉、沿线200万余城乡居民生活、工业企业生产和河湖水系生态用水,同时担负引黄入冀(补白洋淀)跨流域调水任务。灌区投入运行以来,累计供水超过610亿立方米,创造经济效益610亿元以上,其中跨流域调水121亿立方米,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位山灌区坚持以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不断夯实灌排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构建1个数字孪生平台,突出“水资源优化调度、水旱灾害预警、输沙减淤”3项需求,强化N项业务应用的“1+3+N”数字孪生体系,推动实现“供水精准调度、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智能调控、管理标准规范”,为新阶段灌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科技驱动。




坚持需求牵引,提升管理效能

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高标准编制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实施方案,总投资5800万元,着力打造“1+3+N”数字孪生体系,提升“四预”功能,解决灌区实际问题,全面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是供用水管理“粗放低效”转变为“集约节约”。以前,受水县申请农业生产用水计划,位山灌区管理服务中心统筹黄河来水、指标、墒情等因素,制定静态配水计划,并根据降雨等情况进行调整,易出现配水不及时、调水不科学等问题。现在,通过分析研判和数字孪生,利用配水调度、水动力学仿真等手段,提供调配水最优方案,促使灌区供用水管理从经验决策向模型智慧精准决策转变,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图片

灌溉试验装置


二是水旱灾害“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预警”。聊城“十年九旱、旱涝急转”特点明显,位山灌区肩负抗长旱、抗大旱、保粮食安全的重任。过去感知网不完善、信息手段落后,通常是被动抗旱。通过预测预报和数字孪生,利用空天地感知网、旱情预报模型等举措,对灌区受旱状况进行模拟分析、预报预警,有效预留“提前量”,变被动抗旱为主动应对。

三是引黄泥沙“淤积堵塞”转变为“输沙减淤”。泥沙是引黄灌区治理难点。通过数字孪生,利用泥沙动力学模型,探究不同工况下水流特性及泥沙淤积分布规律,结合群闸调控,推进渠道泥沙淤积最优化调节,实现泥沙科学输送与处置。

图片

水沙优化调度展示

完善五大要素,夯实“数字基底”

2022年以来,位山灌区自筹资金3500万余元,整合已建平台、利用已有数据、推进模型建设,强化算据、算法、算力,启动三干渠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并建成以周店三干渠首及上下游渠道8公里为区域的数字孪生试点,初见成效。

一是循序渐进,织密水利要素“感知网”。建成全自动缆道、轨道测流设施35处,水情监测站点1182处,实现灌区骨干渠道用水监测全覆盖。建成高清视频监控1077处,其中具有智能识别功能的200余处,实现干渠工程监管全覆盖。沿渠敷设光缆247公里,覆盖骨干渠道全线,实现业务数据稳定高效传输。建成13处大型节制闸和39处支渠闸远程控制系统,实现重点闸门远程自动化监控启闭。建成灌溉试验站,增设土壤墒情等监测设备148套,实现典型区域数据监测全覆盖。

图片

全自动轨道测流系统


二是需求导向,建设灌区业务“模型库”。聚焦水资源优化调度配置与泥沙科学处置,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发配水调度、水动力仿真模型,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四预”功能提升;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合作研究灌区典型区域引黄水沙变化模型,支撑灌区水沙科学调度管理。

三是数据利用,构建灌区信息“知识库”。1982年灌区开始水沙测验,经过40多年信息化运行和业务应用,形成了工情、水情、沙情、灌溉、水量调度等高质量数据库;灌溉试验站累计采集的长序列监测数据达2000万条,2005年以来形成近20年的通量观测数据;共享了相关部门的水文、气象以及农情等数据,有效填充“知识库”,为模型完善提供数据支撑。

图片

水流演进模拟


四是融合创新,绘制数字孪生“新地图”。集成已建水情、调控、量测、监控等系统,建成灌区配水调度平面概化图,一体化进行配水调度管理。升级灌区“一张图”,全面展示灌区工程分布、灌溉面积、堤防确权边界、管理范围等内容,打造管理与运行监控“一张图”。目前,灌区285公里渠道、800多处建筑物、4.63万亩确权范围等要素,全部实现数字上图、一图管理。

五是打破壁垒,建设智慧管理“云大脑”。在前期建成的灌区E平台基础上,整合量测水、水量整编、闸门远程控制、视频监控、灌溉试验信息化管理等系统,升级形成统一的数字孪生平台。目前,建成了智慧调度中心1处,分中心15处。调度中心机房现有视频存储等各类服务器17台,配备安全边界设备和安全防御设备14台,支撑数字孪生平台安全高效运行。

图片

灌区一张图

突出业务应用,推进智慧治水

一是配水调度更科学。远程闸控、自动量测和智能整编系统的广泛应用,实现指令传达网络化、工程调控自动化、水情整编数字化、决策支持精准化。远程自动启闭闸门,每年节省人工700余工日、节水800万余立方米;量水测水效率提高50%,测验精度提高3%;配水效率提高11%。实现科学供水,促进稳产增效,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增加10万亩以上,位于灌区下游的高唐县琉寺镇、杨屯镇、临清市唐园镇耕地时隔十余年再次用上了黄河水。

二是供水服务更精准。建成后姜支渠末级供水示范区,通过射频卡刷卡灌溉可精准计量到农户,地表水和地下水一卡通用,综合管控、联合调度,供水效率提高20%以上,亩均用水量由170立方米降为140立方米。

图片

供需水分析展示


三是渠道巡查更智能。配置多辆工程巡查专用车,依托车载感知设备,连通灌区感知网,打造“智能巡渠”场景,全天候监测灌区骨干渠道沿线,对堤防损坏、道路损毁、倾倒垃圾、戏水游泳等情况进行监控记录,通过手机终端实时上传问题,形成“水域岸线全监测、巡检轨迹实时查、异常情况随手拍、巡查资料网上管”的管理机制,变“人巡”为“技巡”。

四是部门协作更便捷。设立司法协作模块,建立水行政执法与司法协作机制,针对发现的河湖库“四乱”问题,分类同步推送至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及河湖长制信息平台协调处理,实现了“无人值守智获证据、协作流程数字可视、问题处置线上联动、网络确认闭环管理”。

图片

工程巡检展示

强化数字赋能,促进长效发展

一是水资源利用更加节约。坚持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构建管理、制度、数字、水价、宣传于一体的节水体系,切实提高供用水效率。近年来,灌区农业年引黄用水量由5.1亿立方米降为4.5亿立方米,节水6000万立方米。

二是粮食保障更加坚实。加强水资源的科学调度和优化配置,以占全国约0.2‰的水资源,灌溉了全国约2.7‰的耕地,生产了全国约5.8‰的粮食、4.6‰的蔬菜,确保了聊城粮食“二十一连丰”,保障了工业、生态、人饮用水安全和引黄入冀跨流域调水任务顺利完成。

三是现代水网加快构建。融入山东“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实施大局,突出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基本建成“功能完整、节水显著、运行可靠、调控灵活”的骨干工程体系,工程完好率90%以上,水资源调配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

四是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强化组织、安全、工程、节水供水、信息化、经济等六大标准化管理,健全制度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实现管理更加精细、科学、高效。调水配水、水旱防御、运行管理、水费收支、考核评价、档案管理等业务在数字孪生灌区平台上实现数字化,提高运行管理效能。

图片

位山黄河公园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