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黄河水 破解水之困 ——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观察
来源:中国水利报
归档时间:2023-09-259月18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4周年之际,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举办。来自水利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沿黄各省区参会代表济济一堂,通过论坛交流的形式汇集管水、治水、节水、用水的创新思想和真知灼见,为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凝聚智慧力量。
水是生存之本,对于黄河流域来说尤其如此。黄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为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和5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水资源不足是黄河面临的最大挑战。破解水资源短缺这项难题,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本次论坛集中展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观点,用全局的视角、系统的理念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要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技术手段等方面着手,进一步破解流域水资源难题。”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生效友在论坛开幕式上说。
4年来,沿黄各省区量水而行,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以“节水增效”为核心,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决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精打细算、从严从细用好黄河水,为破解“用水之困”提供有效方案。
黄河流域是全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提高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实现节水增效是适应黄河流域水资源紧缺形势的必然选择。“当前流域农业灌溉用水量偏大,灌溉用水效率仍然有待提升。”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冰,针对当前黄河流域在农业用水上面临的挑战,以内蒙古河套灌区为例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他认为,要从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上发力,做好农业节水,同时要加大对灌溉技术的研发,让农业灌溉实现信息化和自动化,实现精准灌溉和节水灌溉。
打开思路视角,创新理念技术,是解决问题的“一扇窗”。“海绵农田将耕地土壤建设成为蓄水库,将雨水储存起来以供农作物生长,从而减少从水源地取水量。”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肖新民向大家介绍了海绵农田的概念和应用方式。海绵农田建设采用雨水利用的新材料、农田耕作的新工艺,它可以将农田打造为与雨水进行吸收利用的生命体,具有节水、省时、环保等优点。据统计,在不增加化肥农药施用量和人工成本的情况下,海绵农田作物生长期实现近零灌溉,节水增产效果显著。肖新民认为,在黄河流域灌区发展海绵农业,是解决“水从哪节、地从哪来、钱从哪出”的金钥匙。
水资源高效利用需要强有力的保障。4月1日,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对非常规水源利用作出明确规定。山东金策环保设计院副院长姜新春介绍,当前我国非常规水源利用非常普遍,将雨水、再生水、淡化海水、矿井水、微咸水等处理后,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环境用水、城市非饮用水、林业用水、地下水回灌用水等方面替代常规水资源,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黄河流域水网正在加紧织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破解。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介绍了国家水网谋划历程,以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古贤水利枢纽等流域水网建设推进情况。“水网连通后,水量分配更为关键,统筹水资源存量和增量,统筹本地水、引黄水、外来水,推动黄河与长江、海河、淮河流域水网互联互通,能够更加有力确保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对标世界的标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对世界河流幸福指数得分进行分析,呼吁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每一滴黄河水发挥更大的作用、产出更大的效益,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瞄准问题、着眼长远,汇聚合力、推动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还共同见证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论坛乌海共识》发布。
“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共同探索开源节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是沿黄各省区的共同目标。“让我们聚合各方智慧、汇集前沿理念,为新时代推动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贡献更多力量。”乌海市委书记唐毅满怀期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