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风采 | 江西赣抚平原灌区(二)
来源: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
归档时间:2023-09-06赣抚平原灌区位于江西省赣江和抚河下游的三角洲平原之上,地跨南昌、宜春、抚州3市7县37个乡镇。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以来,历经多次续建配套与除险加固建设,灌区现已建成15座大中型枢纽工程,3600多座各类取泄水建筑物,各级灌溉渠道总长1690余公里,设计灌溉面积达120万亩。
赣抚平原灌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秉承“1365”灌区发展愿景,扎实推进灌区高质量发展,先后被评为“水利部一级管理单位”“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全国节水型灌区”“最具时代精神的魅力灌区”,并获批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试点。六十多年来,灌区不忘初心,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抵御水旱灾害、护航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路上始终砥砺前行。

增效不增水 建设“节水灌区”
灌区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借助“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的历史机遇,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项目。通过项目工程建设,灌区枢纽工程、干渠“卡脖子”工程得到了有效整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高,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各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灌区工程效益发挥显著。2022年底,灌区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2,年新增节水能力5026万立方米。
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灌区探索建立了雨洪期执行“统筹蓄泄,雨洪资源化利用”的调度方案,灌溉期执行“岗前大坝不滚水,莲塘泄水闸不泄水”的调度方案,抗旱期执行“先灌高田、后灌低田,先灌下游、后灌上游,先灌远田、后灌近田”的调度方案,初步实现了灌区雨洪期、灌溉期、抗旱期等不同阶段的科学供水调度。及时办理《赣抚平原灌区取水许可证书》,统筹灌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做好用水计划申报,强化供水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面对2022年抚河流域极值干旱,作为“赣抚粮仓”,灌区创新“三个10天”水稻需水预报制度,提出更加精细、准确的供水保供应对措施,有效保障灌溉面积113万亩,延伸保灌面积3万余亩,灌区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

为有活水来 建设“生态灌区”
灌区全面融入南昌市“一江十河串百湖”的水网总体格局,每年向南昌市生态环境供水3.5亿立方米,切实解决“八湖两河”以及南昌县象湖地区水域活化、健康和枯水期径流等问题,供水水源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有力支撑南昌市“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灌区将风景区建设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联系起来,实现灌区改造与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出国家水利风景区——佼石半岛、三江黄马“十里荷花”、岗前大渡槽等靓丽风景线,为塑造城市“绿肺”、候鸟栖息的天堂、市民休闲的热土、打造“生态”品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灌区认真落实各级渠道河长制管理,积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和灌区管理单位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着力开展灌区“净水行动”,持续实施水污染专项整治、渠道岸坡环境专项整治等7个方面的整治行动。作为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灌区积极向群众宣传节水、护水、爱水知识,引导沿渠群众共同参与“净水行动”,灌区“渠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名片擦得更亮。

惟创新者进 建设“创新灌区”
秉持“让标准成为习惯,让管理合乎标准”的理念,灌区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改革,全面推行“运维分离”,创建了渠堤管护、水体清杂样板,先后建成天王渡、焦石、柴埠口等物业化管理示范点,工程维养不断朝着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迈进,灌区工程面貌焕然一新。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形成“节水优先,智慧调控;运维分离,管理规范;省县协同,一体达标;大灌担当,引领示范”的赣抚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推动批复灌区骨干工程供水价格,实现工程有人管、有钱管、能管好、可持续,为推动农业永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和灌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为根本 建设“幸福灌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灌区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落点。在保障农业用水前提下,灌区每年向沿渠自来水厂生活供水5000余万立方米,向方大特钢等工业供水1200余万立方米,沿线250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得到充足保障。定期向群众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抗旱与管理等技术,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节水减排防污技术示范点,辐射面积9万余亩,确保了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效提高灌区群众的收入水平。
结构调整,建立节水减排防污技术示范点,辐射面积9万余亩,确保了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效提高灌区群众的收入水平。

增效不增水 建设“节水灌区”
灌区坚决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借助“十三五”“十四五”期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的历史机遇,完成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项目。通过项目工程建设,灌区枢纽工程、干渠“卡脖子”工程得到了有效整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得到提高,灌溉条件明显改善,各类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灌区工程效益发挥显著。2022年底,灌区骨干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5,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12,年新增节水能力5026万立方米。
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灌区探索建立了雨洪期执行“统筹蓄泄,雨洪资源化利用”的调度方案,灌溉期执行“岗前大坝不滚水,莲塘泄水闸不泄水”的调度方案,抗旱期执行“先灌高田、后灌低田,先灌下游、后灌上游,先灌远田、后灌近田”的调度方案,初步实现了灌区雨洪期、灌溉期、抗旱期等不同阶段的科学供水调度。及时办理《赣抚平原灌区取水许可证书》,统筹灌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需求,做好用水计划申报,强化供水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面对2022年抚河流域极值干旱,作为“赣抚粮仓”,灌区创新“三个10天”水稻需水预报制度,提出更加精细、准确的供水保供应对措施,有效保障灌溉面积113万亩,延伸保灌面积3万余亩,灌区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
为有活水来 建设“生态灌区”
灌区全面融入南昌市“一江十河串百湖”的水网总体格局,每年向南昌市生态环境供水3.5亿立方米,切实解决“八湖两河”以及南昌县象湖地区水域活化、健康和枯水期径流等问题,供水水源水质常年保持Ⅲ类以上,有力支撑南昌市“鄱湖明珠·中国水都”的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灌区将风景区建设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联系起来,实现灌区改造与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的有机结合,打造出国家水利风景区——佼石半岛、三江黄马“十里荷花”、岗前大渡槽等靓丽风景线,为塑造城市“绿肺”、候鸟栖息的天堂、市民休闲的热土、打造“生态”品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灌区认真落实各级渠道河长制管理,积极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和灌区管理单位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着力开展灌区“净水行动”,持续实施水污染专项整治、渠道岸坡环境专项整治等7个方面的整治行动。作为全国中小学节水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江西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灌区积极向群众宣传节水、护水、爱水知识,引导沿渠群众共同参与“净水行动”,灌区“渠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名片擦得更亮。
惟创新者进 建设“创新灌区”
秉持“让标准成为习惯,让管理合乎标准”的理念,灌区大力推进水利工程物业化管理改革,全面推行“运维分离”,创建了渠堤管护、水体清杂样板,先后建成天王渡、焦石、柴埠口等物业化管理示范点,工程维养不断朝着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方向迈进,灌区工程面貌焕然一新。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形成“节水优先,智慧调控;运维分离,管理规范;省县协同,一体达标;大灌担当,引领示范”的赣抚模式,成功入选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推动批复灌区骨干工程供水价格,实现工程有人管、有钱管、能管好、可持续,为推动农业永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和灌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为根本 建设“幸福灌区”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灌区改革发展的方向与落点。在保障农业用水前提下,灌区每年向沿渠自来水厂生活供水5000余万立方米,向方大特钢等工业供水1200余万立方米,沿线250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得到充足保障。定期向群众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抗旱与管理等技术,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节水减排防污技术示范点,辐射面积9万余亩,确保了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效提高灌区群众的收入水平。
结构调整,建立节水减排防污技术示范点,辐射面积9万余亩,确保了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效提高灌区群众的收入水平。
发展新动能 建设“数字灌区”
灌区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结合灌区特性和管理需求,充分运用远程感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紧紧围绕“提升灌区管控能力和水资源优化调度能力”这一核心,构建“全天候感控网络、精准调度配水模型、数字孪生交互平台”三大场景,实现“灌区信息数字化、工程管理标准化、配水调度精细化、防灾减灾科学化、业务办理协同化、灌区应用智能化”六个目标”,推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全面提升灌区管理水平和能力。

发展新动能 建设“数字灌区”
灌区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结合灌区特性和管理需求,充分运用远程感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紧紧围绕“提升灌区管控能力和水资源优化调度能力”这一核心,构建“全天候感控网络、精准调度配水模型、数字孪生交互平台”三大场景,实现“灌区信息数字化、工程管理标准化、配水调度精细化、防灾减灾科学化、业务办理协同化、灌区应用智能化”六个目标”,推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全面提升灌区管理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