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灌区风采 | 江西赣抚平原灌区

来源:江西省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

归档时间:2023-09-04

赣抚平原灌区位于江西省赣江和抚河下游的三角洲平原之上,兴建于1958年,从省内第二大河流抚河开渠引水,地跨南昌、宜春、抚州3市7县37个乡镇,设计灌溉面积120万亩,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性支撑的重要基础设施。









图片

赣抚平原灌区西总干渠渠首工程

激情燃烧治江河 鏖战山河换人间

千百年来,赣抚平原旱涝灾害频频交替发生,据史料记载,解放前,赣抚平原共发生过严重的洪涝灾害185次,较大旱灾87次。

新中国成立不久,1958年,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党和政府发出大兴水利的号召,全国掀起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群众运动。江西省委省政府将开建赣抚平原水利工程作为江西省列入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最大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图片

1958年工程开工,揭开赣抚平原历史新篇章


1958年5月1日,在赣抚平原大地上,各路劳动大军,举着标语牌,抬着决心书,云集焦石,参加盛大的开工典礼。此后,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十几万劳动群众在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风餐露宿,夜以继日,硬是凭着“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英雄气概,用血肉之躯和“土式机械”挖出了一条条渠道,堆起了一道道堤坝,架起了一座座渡槽,建起了一个个水闸,铸就了这座造福当代的大型综合开发水利工程。

图片

1960年4月29日,时任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中)为西总干渠船闸、进水闸竣工剪彩


1960年,赣抚平原水利工程竣工之日,灌区人民奔走相告,人们欢声笑语、激情满怀。工程建成以后,赣抚平原水利工程成为集灌溉、防洪、排涝、航运、发电、工业、城市用水的综合效益工程。从此,彻底结束了赣抚平原“盼水水不来,恨水水连天”的历史。

筑坝开渠引清流 赣抚平原奏华章

抚河是赣抚平原灌区的水源。灌区工程有柴埠口、焦石、箭江、岗前、天王渡、罗家等主体枢纽工程,开挖东、西2条总干渠及7条干渠,斗渠以上渠道543条,总长1690公里,建有主体建筑物15座,中小型建筑物3600多座。

图片

赣抚平原灌区柴埠口枢纽现状


柴埠口进水闸是灌区东干渠的“大门”,设计流量6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85立方米/秒,灌溉16万亩农田。不远处,焦石拦河大坝是灌区最大的枢纽工程,全长580米,横跨抚河,可抬高抚河水位流入焦石进水闸。焦石进水闸是西总干渠的渠首工程、“咽喉”所在,设计流量107立方米/秒,加大流量164立方米/秒,灌溉104万亩农田。

王家洲防洪节制闸距离焦石进水闸下游11.5公里处,防汛时可抬高总干水位,减小与抚河水位差,犹如水上哨兵,控制着流经这里的涛涛河水,增强了抚西堤抗洪能力。离王家洲防洪节制闸不远处,便是箭江分洪闸。分洪闸8孔,设计分洪流量1200立方米/秒。

溯游而下,位于西总干渠中间位置的岗前大坝,可抬高抚支故道水位,并形成近3000万立方米中型水库,以保证西总干渠正常供水水位和渲泄平时多余水量及箭江分洪时的分洪水量。旁边的岗前大渡槽,始建于1958年,当时为了西总干渠跨越清丰山溪排洪道,便架起了长172米、宽28米的大渡槽,过水能力75.54立方米/秒。

顺着西总干渠继续往下,天王渡节制闸、天王渡船闸、莲塘渡槽、莲塘泄水闸、梧岗节制闸、四六干闸等水工建筑物一一呈现在眼前,承担着灌区的供水调度,守护着灌区的江河安澜。

一渠通南北 两岸显辉煌

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兴建65年来,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的一渠清水,助力粮食产量大幅度增产,农田复种指数由141%提高到284%,亩产由150公斤左右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使赣抚平原地区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图片

赣抚平原灌区二干渠稻田丰收景象


在满足灌区120万亩农田农业灌溉用水的基础上,还向南昌县、进贤县及沿渠自来水厂供水,每年供水近5000万立方米,确保沿渠250万群众的生活供水。灌区一直是沿渠工业发展的有力支撑,灌区渠道将优质水输送到南铁、方大特钢等企业,每年供水近1200万立方米,为工业生产提供用水保障。

南昌与赣抚平原灌区水乳相融。通过赣抚平原水利工程实现了向南昌市“八湖两河”供水,年供水量3.5亿多立方米,活化了这些河湖水系。赣抚平原灌区凭借着这一渠清水,于2015年被列入南昌市城市供水应急水源。

走进新时代 开创新未来

赣抚平原灌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在江西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1365”发展愿景,即:锚定“作示范、勇争先”1个目标,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等3个安全,推动“党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技术服务建设、灌区文化建设”等6个建设,建成“节水、生态、创新、幸福、数字”等5型灌区,大力推进灌区高质量发展。

图片

赣抚平原灌区一渠清水助力南昌市水生态文明建设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