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灌区风采 | 湖北下内荆河灌区

来源:水利粮丰

归档时间:2023-07-17

初夏时节,站在长江岸畔,举目眺望建设中的湖北省洪湖市下内荆河灌区,那一座座耸立于下内荆河、洪排河、东荆河境内新建的排灌泵站,轰鸣运行的机组吐出奔流的河水,顺着渠道流向农田;那映着蓝天白云倒影的沟渠,把翠绿的禾苗、碧绿的莲藕分隔得整整齐齐;田间的白鹭嬉戏追逐,或缓缓飞过眼前,或展翅逸向水云间,与蓝天白云、稻田沟渠组成了一幅色彩靓丽的动态水墨丹青……这是湖北省洪湖市下内荆河灌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情形。









图片


“四湖”下游建灌区  引水灌溉保粮安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81.4万亩,现有耕地面积87.77万亩, 灌区总人口36.4万人,是湖北省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灌区地处四湖流域下游,洪湖市东部,以洪湖为主要水源。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天然湖泊,湖面427平方公里,总库容10亿立方米,为四湖流域容积最大、调蓄能力最强的湖泊,可同时承接四湖总干渠和长江的来水,通过自身调蓄后经渠首工程小港湖闸和张大口闸至下内荆河进行灌溉,其次灌区通过长江干堤上7座引水闸和东荆河上5座引水闸引长江水和东荆河水作为补充水源引水灌溉。灌区内现有灌溉渠道349条,全长1424km,排水渠道64条,全长209km,灌溉泵站62座,排涝泵站30座,灌溉涵闸783座,排涝涵闸129座,这些工程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下内荆河为骨干,中、小型水利设施为基础,沿江提灌站作补充的大、中、小相结合,蓄、引、输、提相配合的水利灌溉网。






图片


围绕“抓”字下大力  建设水乡新灌区

一是抓项目纳入,建生态灌区。灌区2021年被正式纳入 “十四五”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计划。灌区建设在解决辖区农田排灌引水抗旱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洪湖水乡生态灌区,建设成具有水文化的水利工程景点,成为农村居民观光休闲、陶冶性情、怡悦心情、鉴赏自然、享受生活情趣的好去处。

二是抓目标任务,挂施工战牌。2022年,建设者们发扬新时代水利精神,克服重大疫情和历史罕见高温的不利影响,顶着炎炎烈日,打好40度高温的交叉仗,迎着早上的晨曦,守着晚上的清凉,加班加点奋战。2023年入春以来,阴雨连绵,晴少雨多。建设者们精心策划,保重点,攻难点,立足于“早”,在早谋划、早布置、早行动、早落实上下真功;着力于“快”,做到工作快上手、项目快推进、目标快完成;干在于“实”,对定下来的事情扭住不放、盯住不让、一抓到底。确保农田灌溉不受影响,不务农时。

三是抓安全生产,拧紧安全绳。灌区工程建设在安全生产方面,健全制度,压实责任,筑牢安全生产思想防线。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网格管理。认真开展“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为主题的水利“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楚天行”宣教活动。

四是抓数字孪生建设,打造灌区信息化。灌区针对信息化服务覆盖度低、信息化设施不够完善的实情,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建立灌区排灌监测系统、泵站安全自动监测系统等,构建“数字灌区”,打造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实行一体化监管网,适时监控农田取用水状况,及时掌握水量、水域面积变化情况,推动河湖灌区整体智治、协同高效、共享共治。






图片


紧扣“管”字做文章  凸显灌区高效益

一是建立组织管理体系。灌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按照大中型灌区标准化管理方案,通过实施灌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五个一措施”,即制定一套标准、编制一本手册、修订一批制度、建立一个平台、落实一方责任,达到灌区水利工程管理责任明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化、管理人员专业化、管理范围界定化、管理运行安全化、管理经费预算化、管理活动日常化、管理过程信息化、管理环境美观化、管理考核规范化等“管理十化”要求。

二是完善工程管理体系。明确工程管护主体,界定工程管理及保护范围,完成管理范围的测量和权责划定,设置界桩、水法规宣传牌、水安全警示牌等。做到界限明确、界桩明晰、标示明显。强化工程度汛安全、运行安全责任,全面落实涉及公共安全的水利工程定期安全评估制度和应急预案制度。做到设施齐全正常、安全有监控预报、应急有预案。加强灌区工程管理范围内环境整治,加强水环境监管与保护,推进水文化建设。做到环境优美、美观整洁、舒适宜人。

三是健全灌溉管理体系。灌区管理部门根据灌区所在地区的种植模式和当地丰产灌溉的经验,制订各类作物的灌溉制度,建立健全用水管理组织和制度,推广田间节水技术。通过对灌区各种工程设施的控制、调度、运用,合理分配与使用水源的水量,结合水源可供给的水量、作物种植面积、气象条件、工程条件等,制订灌水次数、灌水定额、每次灌水所需的时间及灌水周期、灌水秩序、计划安排等,并在田问推行科学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法,以达到充分发挥工程作用,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农业高产稳产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图片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