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履职故事|全国人大代表张艳: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推进农业现代化
来源:辽宁农工
归档时间:2023-03-08农工党党员、全国人大代表、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研究员张艳说:“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农田灌溉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21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10.37亿亩,耕地灌溉率高达51%,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8倍,已成为世界第一灌溉大国。但节水灌溉尤其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比不高,在生产应用中仍存在较大挑战。”
据张艳介绍,我国西北干旱,东、华北雨养农业的特点,随着近年气候环境的异常变化,也在发生改变。东北地区,春季多大风,吉林、辽宁西部地区蒸发强烈,春旱一直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且春旱夏涝常常交替出现,甚至同年出现。西北“节水灌溉”,东北“截水灌溉”(截获雨季补充旱季需要),统称节水灌溉,走节水农业之路,科学用水、科学调水、合理布局、合理分配是未来水资源管理的原则。张艳指出,充分有效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补充涵养地下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当前存在问题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部分农田基础设施差不能用。一些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完善,不少农田以渠道输水、地面灌溉为主,管道输水与“小白龙”管灌或喷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不足,渗漏损失严重;旱地缺乏有效的集雨窖池等设施设备,对天然降水的有效蓄积、高效利用不足。据资料初步统计,建国以来黑龙江省西部发生旱灾的频次为35/42,4—5月份的春旱普遍存在,有“10年9春旱”之说,不仅如此,6月的“卡脖旱”,7、8月份出现的“伏旱”或夏旱以及9月份出现的“秋旱”时有发生,严重时出现的春夏连旱对农业的影响最大。东北地区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常年6—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东北区需要在生产上大力发展降水资源的截获技术,提高蓄水能力,以补充不同时期旱情降水不足。
二是土地分散经营不适用。节水灌溉技术特别是喷微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土地规模化经营、作物统一种植,比如地埋伸缩式喷灌、指针式喷灌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均可节水节肥30%-80%,但适宜应用面积至少200亩以上,这和我国小农户分散经营模式不符。
三是农业节水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农民节水意识欠缺,农民在实际生产中为求“保险”,重视投入、舍得投入,大水大肥现象较为常见;节水农业是公益性事业,有些节水灌溉技术的生态效益比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价值还要高,但当前,节水成本无人买单。
四是节水灌溉技术成本较高不敢用。相较于渠道输水和大水漫灌,一些节水灌溉技术前期投入成本较高,降低了农民在大田作物上应用的积极性;当前国内从事喷微灌等技术的设备研究和生产公司少,研发力量不足,缺乏性价比高的灌溉施肥设备和实用性强的应用技术。
五是节水技术及设备亟需创新。虽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便对主要农作物需水量、需水规律和灌溉制度进行研究,发展了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肥一体化管理技术,但是自动灌溉地下管道管网的自动化、半自动化给水控制设备尚需完善。应用于灌溉区水管理的节水灌溉预报程序(空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有待进一步研发。
六东北地区节水灌溉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春旱地区采用滴灌或喷灌,节水灌溉实际上是补水增粮,效果非常明显。但问题是在东北许多地方主要是靠打地下水补水,而地下水出水量一般只有10-30方/小时,有些地区水量有限还不能搞喷灌。东北搞滴灌或喷灌的地下水资源到底有多少,这是东北补水增粮制约因素。
张艳说:“节水灌溉是各地灌溉技术发展的趋势,是缓解水资源危机和实现高效、精准、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因此她将如下建议带到全国两会上——
一是提高对节水灌溉重要性的认识。21世纪以来,已有16个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超1.3万亿斤,如何高位增产跨上1.4万亿斤台阶,需要打破常规。全国节水农业技术试验示范表明,节水灌溉可在节水节肥省工的同时,实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能的有力举措。
二是探索节水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调动政府和农民节水灌溉积极性。要将节水灌溉作为推动粮食增产和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加强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有关政策和法规条例,完善农业节水指标评价体系,使节水灌溉有法可依、有标可循。加强公益性地位,将其发展纳入财政补助优先安排领域,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三是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衔接。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田的命脉在水”,节水灌溉要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衔接,高标准农田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主阵地,是发展节水灌溉的关键。2022年辽宁、吉林等地发生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8.8千公顷,其中绝收1千公顷,希望加快东北粮仓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速度,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改善望天吃饭的基础设施条件。注重不同农区田间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实现水浇地能灌能排、旱地能集能蓄,坚持建管并重,提高耕地产能。
四是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国家加大投入研发适宜不同现实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提高技术产品的普适性、实用性和可替换性;加大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力度。聚焦区域性生产难题,在主要作物上继续搞好技术集成创新,开展不同技术模式的对比试验,让农民选择更适合的节水灌溉方案。将节水灌溉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范围,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在灌溉技术方面,研制具有区域适宜性的灌溉方式和设施;同时在智能化和精量化灌溉系统及配套产品研发方面也需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灌溉效率和管理水平。
五是以水资源为导向规划不同的农业区域。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东北和华北方持续加剧的水资源短缺给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隐患,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科学用水、科学调水、合理布局、合理分配是未来水资源管理的原则。以水资源为导向规划不同的农业区域,在生产上大力发展降水资源的截获技术、土壤水分蓄积技术以及水分损失(蒸发)的阻控技术、节水灌溉精准化技术有效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补充涵养地下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
六是加快对东北地区水资源状况评价。东北地区春旱、伏旱、秋旱频发,即便搞滴灌,地下水在灌溉高峰期水位下降也很大,如果没有地下水补给,过几年可能还会影响人畜饮用水,因此必须监测喷滴灌地下水位变化情况,根据水资源状况制定采用何种灌溉方式和灌溉补水制度,不能以牺牲水资源枯竭为代价增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