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节水改革倒逼水往“高”处流
来源:中国水利报
归档时间:2021-07-01深处西北内陆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素有“塞上江南”的美誉,但也一直面临“有水赛江南,无水泪亦干”的窘境。近年来,宁夏紧紧扭住农业节水“牛鼻子”,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动引黄灌区“升级换代”,以水资源消耗的负增长支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交出了一份节水增效、水脉“蝶变”的优异答卷。
倒逼水往“高”处流
“以前水费按亩收,淌多淌少一个价,部分村民灌溉时把水闸打开,就回家先睡一觉。现在用水量超出水权20%以内按成本价1.5倍交费,20%以上按3倍交费,大家都按需用水,不再浪费水。”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南梁村村民郭汉云细数自家“水账”变化。
这一变化得益于利通区探索推进农业水权、水价、产权、投融资和运维服务“五大改革”,利用水价等杠杆撬动产业结构调整,督促群众节水,促使水资源向高利用率、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业流动,年均节水3170万立方米,节水率达8.1%。
2016年,自治区政府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用水奖惩暂行办法》,建立节水奖罚机制,实行以奖代补。自治区财政厅、水利厅明确,自治区水资源税收入的50%根据市县节水型社会建设考核结果奖补市县,用于水资源管理、节约保护。2017年以来共落实水资源税奖补资金3.13亿元。同时,动态开展骨干工程运行成本监审,对骨干供水工程运行费用和维修养护费用实行兜底保障;推进末级渠系水价调整,22个县(区)均已开展了末级渠系农业水价成本测算和监审,调整后末级渠系运行水价是上一轮末级渠系水价的10倍左右,有效解决末级渠系运行费用和“搭车收费”问题,最大程度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促进农业节水。
引黄灌区水利设施升级换代
2020年10月28日,宁夏河西总干渠上,黄河水冲出西干渠闸门,涌入砌护一新的渠道,向西北方向奔流而去。至此,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西干渠扩整改造项目全线顺利通水,汩汩渠水将为灌域内109.6万亩农田和贺兰山东麓14.93万亩葡萄田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
宁夏近年来大力实施一批事关民生和发展的重点水利工程,包括青铜峡、固海、同心下马关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固海、盐环定等扬水泵站更新改造,灌区量测水设施建设项目等。完成600多公里骨干渠道除险加固和节水砌护改造,干支渠砌护率达85%;对29座病险泵站进行更新和节水改造;10个大型灌区管理单位开展设施监控、自动化控制等信息化建设,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灌区建设,引黄灌区水利设施全面“升级换代”。
同时,宁夏聚焦融合水肥一体化、测控一体化、水联网数字技术,以年均5亿元投资、净增30万亩的速度,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田470万亩,占灌区总面积近50%;率先在全国开展现代化生态灌区建设,探索形成“投建管服”一体化新模式;引黄灌区累计配套安装自动化量测水设备3148台套,33%的干渠直开口实现测控一体化,灌区管理加速向远程智能控制转变,节水成效逐步凸显。
综合改革释放红利
“水统一管理后,水压大了,水量足了,设备有专人维护了,灌溉期缩短了,用水成本也减少了。今年旱情严重,玉米却增产了!”这是盐池县惠安堡镇大坝村村民的心声。
盐池县是宁夏首个全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建立了辖区内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每年将用水指标逐级分配至村、组、农户,建立轮次供水台账,形成“水权到户、定额管理、计量到户、管理到户”的精准管水用水机制,亩均灌溉用水量由210立方米减少至180立方米左右。针对基层管护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盐池县除了加强指导培训、引入专业化管护外,还进一步创新灌区管理模式,完善灌区运行机制,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宁夏是全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省区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有576立方米。宁夏紧扣基本区情水情,突出抓好农业节水重点,既注重节水制度建设又注重先进节水技术应用。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宁夏探索建立了“水协会”“灌溉服务公司”等管护模式,引黄灌区灌溉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和“骨干工程专管、田间工程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推行水管单位管养分离、信息化巡护、“撤段并所”等改革措施,加快灌区和泵站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各水管单位1/3的管理所(泵站)开展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示范所站创建工作……
一系列改革措施源源不断释放出改革红利。今年,宁夏遭遇罕见旱情,面对异常繁重的灌溉供水任务,自治区水利厅以节水支撑新增用水需求,全力保障了各行各业用水安全和灌区均衡受益,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