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安徽:农田高标准,丰收有底气

来源:安徽日报

归档时间:2021-06-24

从芒种到夏至,从麦收到夏种,宿州市萧县赵庄镇种粮大户田春光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小麦大丰收,平均亩产近1200斤,而且品质非常好,差不多每亩纯利润500块钱。”谈到高产稳产,田春光表示除了良种良法配套,机械化作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经过改造,他承包的耕地从普通农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首先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为此,近年来安徽省狠抓协调、投入、建设质量和管理等多项机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速度,提升建设质量。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超过规划任务280万亩,为全省粮食生产18连丰、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奠定了建设基础。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中,安徽省13项工作获督查激励,其中“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且成效显著”位列其中。

“在建设中,安徽省特别注重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增加与耕地质量提升‘双轮驱动’,协同推进耕地质量提升。”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介绍,各地统筹秸秆综合利用、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水稻测深施肥、农机深松深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项目资金向新建高标准农田集中,积极探索“农牧结合、种养循环”肥水管网进田新模式。据监测,全省2020年耕地质量等级比2019年提高了0.209等。

投入是建设速度和质量的保障。安徽省重视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去年全省落实地方财政资金25.17亿元,加上中央财政资金,亩均财政投入达1689元。拓展投入增长点,主动会商财政部门,推动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探索,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用于农田建设再投入和债券偿还。制定印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意见,采取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建设高标准农田,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田建设。2019年到2020年,全省支持8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自筹资金6489万元。

高标准农田建好更要用好,要发挥长远效益。为此,安徽省突出建后管护,实现运行管护效益高。按照 “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制定印发《安徽省农田建设工程管护规定》,督促指导各地健全管护机制,筹集管护资金,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按照建管结合的要求,鼓励和支持管护主体提前介入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的相关环节,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奠定良好基础。严格落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要求,加强高标准农田利用情况监测,定期调度撂荒、弃种、非农化、非粮化等情况,确保良田粮用,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效益。

按计划,今年要新建高标准农田500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30万亩,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切实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在立项上,我们要求严格投资标准,新建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不低于2250元。建设中把耕地质量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考核,确保项目建成后耕地质量等级有所提升。”卢仕仁说。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