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来源:灌溉网微信公众号
归档时间:2020-12-23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会议确定,明年要抓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等八大重点任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是会议确定的第五项重点任务,并提出了要保障粮食安全,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等具体要求。
会议还强调,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图片来源:新华社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有些地方确实存在一些影响粮食产量的不利因素,比如有些地方把耕地用来搞绿化、搞景点、搞湿地,有些地方占补平衡不规范,用劣质的耕地来补充优质的粮田,从而导致粮食生产效益降低等等。
就在一个月前,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明确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会议还提出,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李国祥表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一个新提法,之前粮食核心区、粮食优势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等概念都讲过,这些都还是区域上的概念。“而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一个更宏观的概念,是在过去粮食核心区、主产区、核心区功能区的基础上,把它们有效连接起来,打造产业带,范围上更广,粮食安全就更有保障。”
李国祥说,所有粮食主产区、核心区都要搞高标准农田,而高标准农田是侧重于提升耕地地力、灌溉系统、抵抗自然灾害、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配套建设,更有利于保障粮食产量。
记者注意到,12月16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今年1~10月,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约7107万亩,完成高效节水灌溉约1928万亩。预计年底前可如期完成8000万亩的建设任务。
12月17日,农业农村部《2021年农田建设任务的通知》提出,为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2021年,全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亿亩,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粮食产能。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
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李国祥对记者表示,优良种子在整个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种源决定了我们的育种水平,决定我们能否培育出高性状(如高产、抗倒伏、抗虫害等)的种子,而优质种子更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李国祥进一步阐述,目前种子应用最广的主要是杂交种子,而杂交种子要杂交必须要有种源。“从整个种子链条来看,在后一段的杂交环节中,中国现在95%以上都是自己做,但是杂交的种源来源,像生猪、牛羊等畜牧业领域,还有蔬菜水果领域的很多种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除了一些品种的种源对国外依赖程度比较高以外,李国祥还提到,我国种源非常多,但由于过去对种源保护不够重视,有一些种源的基因就变得不纯了,杂交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并且,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品种品系,这么多种源的具体情况还有待普查清楚。
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夯实种业发展基础。其中包括加快普查收集,持续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健全保护体系,组织开展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布局、审核挂牌等。
就在12月17日,农业农村部在京召开全国种业创新工作推进会,研究推进“十四五”及2021年种业工作。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要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统筹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国内与国际,做强优势,补上短板,突破瓶颈,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强化种业科技支撑,支持企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