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幸福河湖】壮哉万亩稻田!黑龙江佳木斯好水为好米锦上添花
来源:经济日报
归档时间:2020-11-03示范河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黑龙江省松花江佳木斯在建设示范河湖中,重新定义人水共生新规则,以传承和发展为要义,彰显水文化引领,打造星火、桦川大米等绿色稻米品牌,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种植水稻最基本的就是土地和水源,要想种植出优质的水稻,除了肥沃的土地,与水源更是密不可分。充足的水源能让水稻茁壮成长,而优质的水源会让水稻品种更优良,营养价值更丰富,大米口感更美味。
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让水稻多收三五成
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是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大市,种植面积达到1577万亩,占全省水田总面积的27.3%,灌溉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八成以上,是第一用水大户。为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完成地下水压采任务,佳木斯市从水稻节水出发,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发展生态高效农业。
“应用控灌技术,水稻平均可增产5%~10%,整精米率提高1.26%~2.16%;井灌区每亩减少油费20元以上,提水灌区每亩减少电费10元以上,增增减减中亩均增收近百元。”说起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时,富锦市东北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春随手算了一笔账。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表面上看是“水”的问题,而实际上关系到“米”的问题,也就是收益问题。
在桦川县星火乡新峰种业示范基地农场,桦川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联合社理事长黄振宏告诉记者,控灌技术用上以后,抗倒伏最明显了。夕阳下,微风中,万亩稻田挺直了身躯在风中摇曳,似乎也在验证着黄振宏的话。而在别处,因为今年的几场台风,不少水稻明显的倒伏了。
试验表明,应用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可使井灌区灌溉定额由每亩420立方米减少到300立方米,节水31%;地表水灌区灌溉定额由每亩800立方米减少到600立方米,节水30.8%。目前黑龙江省有水田面积5700万亩,如果70%推广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每年就能节水40多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都多出40个大型水库的水。
农民们也纷纷对控灌技术赞不绝口:“过去因为地里老有水,经常发生稻瘟病,烂根子。采用控制灌溉技术,稻田不用经常给水,减少了趴秧,减少了病害,产量高,出米率也高,收成自然提高了。”
示范河湖沿江两岸好水出好米
“好水才能出好米。河湖长制工作的长效开展和佳木斯市发展安全优质高效生态农业之路不谋而合。
“以前村民的生态意识淡薄,松花江里随处可见农药瓶、化肥袋,污染的不仅仅是松花江水,还有我们吃到嘴里的大米。”佳木斯市水利局工会主席董瑛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河湖长制的全面建立不仅提升了大家的环保意识,水质提升的同时也提高了大米的口感。
如此上乘大米,让一位平时不怎么爱吃大米的记者连吃了三碗。
走进富锦万亩水稻公园只见成群结队的泥鳅在稻田里欢快地游着,万亩稻田在微风中轻轻舞动。
佳木斯市水务局党组成员、河长办专职副主任李清波告诉记者,现在水质好了,佳木斯市又开始研究“鱼稻”“鸭稻”的养殖模式,使水稻在不施肥、不打农药情况下正常生长收获,用生态农业走出致富路。
作为三江水稻之源,素有“中国绿色稻米之都”美誉的桦川县,以星火乡为示范起点,全面推广水稻绿色种植技术,纵向带动松花江两岸星火灌区、松江灌区、悦来灌区、群英灌区、振兴灌区绿色稻米种植,打造“百里绿色稻米长廊”。以 “星火大米”省著名商标品牌为引领,提升佳木斯大米、桦川大米等绿色稻米品牌知名度,实现示范河湖沿江两岸稻田增值、农民增收,农业生态,河湖美丽,粮食安全。
目前,该乡3.3万亩水田全部流转到新峰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负责人黄振宏告诉记者,合作社近年来在使用益生菌技术改良土壤的基础上,采取“工程节水、技术节水、管理节水、信息化管理和水文化建设”的综合节水模式,大力推广水稻控灌技术,用优质的松花江水打造高标准的节水示范区。
桦川县先后荣获“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绿色食品经济县”等荣誉称号,并入选“国家优质稻米输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