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利研究 | 北京市典型节水型区创建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来源:水利发展研究 2020年第6期,内容有删减
归档时间:2020-08-27前 言
北京市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水资源量仅126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极度缺水警戒线,水生态承载能力不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围绕首都战略定位和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截至2020年初,北京市16个区已全部通过节水型区创建,工作进度整体快于水利部关于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的要求,以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结北京市典型节水型区创建(以下简称“创区”)的做法和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于深入推进北京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加快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提供借鉴。
北京市于2017年正式启动“创区”工作,全市16个区全部编制完成了节水型区创建工作方案并印发实施,2017年底,东城、西城和平谷3个区率先完成了“创区”任务,2018年11月,房山、朝阳、通州、密云也完成了“创区”任务,其他9个区于2019年底完成了所有区的创建任务,本文重点跟踪了前7个优先“创区”的情况,对照北京市《节水型区创建考核标准》,各区的节水管理基础工作均落实到位,“创区”考核的主要管理和技术指标完成情况如表1所列。
创建区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显著提高,各区产业用水结构也进一步得到优化,居民节水参与度加强,节水水平不断提升。部分地区在某些指标方面完成效果突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朝阳、通州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投入水平大于1%,东城、西城和房山区计划用水覆盖率已达到100%,平谷区、通州区节水型企业(单位)覆盖率均已超过75%,西城、朝阳区节水型社区(村庄)覆盖率均已超过70%,房山、通州区2017年万元GDP新水用量年下降率超过10%,通州、密云区人均生活用水量低于170L/人∙d,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以及绿地林地及农业节水灌溉面积比率平均值超过99%。
表1 北京市典型区“创区”考核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是西城区自主研发了“西城区用水计划管理系统”和“西城区智慧水务—水资源承载服务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基础数据信息库,严密监控用水总量,实现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精细化,为相关决策部署提供数据支撑。二是朝阳区研发《朝阳区用水总量及计划用水考核和下达系统》,构建了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及时根据年度计划下达情况分析实用水量,对流动性大的单位取用水管理进行监控,及时通知各用水单位是否产生超计划用水,初步实现智慧水务的管理。三是房山区提升节水信息化管理水平,布设了用水户水量自动化监控系统、覆盖各村的精准灌溉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建设水资源业务管理平台,进入“互联网+水务”时代;东城区创造性地将网格理念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借助网格化管理平台加强节水管理。
一是加强了政策制度建设,平谷区编制了《平谷区推进“两田一园”高效节水工作实施方案》《平谷区水价综合改革方案》,房山区出台了《北京市房山区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房山区农田水利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等。二是严格取水源头计量管理,平谷区已对全部正常使用的机井计量设施全覆盖,规划在全区建设“两横两纵一园区”的高效节水发展空间;密云区农区已实现图斑化管理,基本建成区内农业用水网络管理体系,提高用水实时监测水平。三是加强农业用水全过程管理,平谷区建设农业用水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测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地下水动态,指导农户结合农艺管理措施实行精准灌溉;房山区探索实施“细定地、严管井、上设施、增农艺、统收费、节有奖”全链条管理,建立“农业水量总控、提补奖相结合”的改革模式,每节约1方水奖励1元,发挥水价在节水中的杠杆作用。
一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创区”工作相互促进,密云区结合自身水源地优势和发展规划,建成了具有节水型社会建设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房山区将再生水用于河湖补水等,生态环境用水量逐年递增。二是打造以节水为特色的旅游服务圈,密云区按照“发展高端旅游,提升传统旅游”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国际绿色休闲旅游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以民俗村及周边景点为节水管理重点,积极推广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景区内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中水回用设施等,引导旅游服务业使用节水器具,放置节水标识,积极探索旅游服务业服务水平提升与深挖节水潜力的结合点,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节水型企业(单位)的创建。平谷区出台了《平谷区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居民小区、村庄考核奖励暂行办法》,为社区居民免费安装节水型器具,并于开展了创建节水型单位奖励工作,激发各单位创建积极性;房山区将全区6所大学、143所中小学校全部创建为节水型单位;朝阳区在CBD核心区域因地制宜,打造中服模式,以点代面在中服大厦开展系列节水工作,将其创建为“制度完备、设施完善、用水高效、国际一流”的节水示范典型单位。二是节水型社区(村庄)的创建。朝阳区充分挖潜了居民家庭用水,实施老旧小区节水器具改造,严格执行节水器具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节水,2017年朝阳区节水型社区覆盖率76.0%,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密云区积极利用区-街道-乡镇-村的多级职能开展工作,以街道和乡镇为创建的主要着力点,抓好村级节水创建工作。
一是雨洪利用方面,通州区利用公园内人工塘,并开凿数百条总长达万米的沟渠,收集雨水,同时逐年升级喷灌设施,更新给水管线,扩大集蓄雨水的灌溉面积,其再生水使用量占总供水量的70%;房山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城镇道路建设,建设雨洪利用工程、可拆除迁移的PP雨水蓄水模块、集雨樽、管网系统、为社区铺设透水砖等。二是再生水利用方面,密云区引导城市、企业、农村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建立再生水循环利用院士工作站;平谷区自2014年开始组建洗车站点中水运输车队,率先实现城区中水洗车全覆盖,并通过建立价格杠杆、奖补机制激发了广大洗车商户进行水源的置换、技术改造,实现中水配送洗车常态化,规范化。三是打造海绵城市,通州区因地制宜积极打造海绵城市示范区,通过透水铺装、生物滞留、下沉绿地、蓄水模块等功能配套,提高样板区水资源养蓄和排涝能力;朝阳区通过建设雨洪及再生水利用工程实现雨洪水的联合调度,加强水资源统筹利用。
一是积极建立节水教育基地,东城区推动建立北京市自来水博物馆节水宣传教育基地、南馆公园节水宣传教育基地、东城区图书馆节水宣传教育基地,房山区创建北京市首家区县级的综合性节水教育基地,联合教委在全区中小学开展节水校园教育活动,同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节水培训,提高节水人员综合管理水平。二是充分利用节水先进典型调动社会各界节水的积极性,通州区开展了百户家庭、单位工作者节水评选,委托广告公司以“节约用水”和“节水型区创建”为主题制作了节水宣传短片以及节水公益短片通过媒体在节水宣传周进行播放。三是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宣传功能,密云区通过景区介绍配备先进的再生水利用设施以及节水器具,加大了节水宣传力度。
一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节水办发挥主牵头作用,建立了良好的部门联动机制,形成良性工作制度。二是建立市、区两级节水管理部门研究信息共享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共享管户信息,研究计划用水户分级标准,以管户为基本单元进行管理。三是建立部门间长效工作机制,构建运转规范的日常监管体系,完善用水台账制度和节水信息统计制度,及时录入北京市节水管理信息系统,积极创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提升节水型区建设公众参与度。四是动态调整考核标准,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参考相关评价标准,随着国家节水行动的深入实施,不断优化、动态调整创建评估标准。
一是在已有节水载体基础上,深入推进各行业节水,开展供水管网、绿化浇灌系统等节水诊断,在公共建筑和居民家庭全面推广使用节水器具,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对超过定额标准的灌区、企业、单位和小区等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继续建一批节水型企业(单位)和节水型社区(村庄),提高节水载体覆盖率。二是加强与本区内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专业性强、影响力广的团体的沟通,利用其组织体系完善、宣传力度大、专业化程度高等优势,多措并举创新节水宣传形式,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专题活动,持续推进相关节水载体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取用水计量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灌溉、工业、重要水源地和市政用水等自动化监控计量,提高一般用水户和重点用水户用水计量率,建立节水统计调查和基层用水统计管理制度。二是为提高用水户计划指标下达、双月计划考核、单月预警告知等工作的效率,应根据实际制定相关计划用水考核方案,构建区域用水总量控制体系,及时分析年度计划下达情况及实用水量情况,掌握用水动向。三是建立重点用水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和信息平台,以钢铁、宾馆、高校等用水大户为重点,健全市级、区级及重点用水单位多级用水监控平台,加强重点取水口和水资源调度监督管理,全面提升节水监控能力。
一是建立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加大对节水产业的财政奖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推行绿色信贷等金融支持,重点支持水资源节约等领域,鼓励创新节水支持方式。二是加强节水考核,探索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作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前置条件和考核指标,落实部门责任,提高“创区”积极性。二是积极争取有关资金,探索设立节约用水专项资金,加大取用水监测计量、节水载体创建、非常规水利用、节水改造和先进技术推广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三是推行水效标识建设,加强重点用水产品水效标识制度管理,强化市场监督管理,严格节水产品认证;创新节水服务模式,引导和推动合同节水管理,持续开展水效领跑引领行动,树立节水先进标杆。
一是健全节水监督管理体制,建立联合执法监管机制,通过巡查与核查、在线检查与线下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对重点用水单位开展节水监督检查。二是建议将节水型区建设纳入对区政府的相关年度考核,加强缺水地区节水考核,进一步强化政府节水职责,真正使节水管理政策落地。三是建议加快出台《节约用水条例》以及相关责任追究制度,填补该领域立法空白,增强有关节水制度、节水措施、节水管理和技术规范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四是抓住改革契机,充实各级节约用水办公室工作人员,积极引进节水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优化各级节水办和重点用水单位节水管理人才队伍结构,提升节水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