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提高节水理念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湟源县县委书记谈节水
来源:青海省水利厅
归档时间:2020-06-16湟源县地处日月山东麓,湟水河上游,是青海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部。全县常住人口14.37万人,水资源总量3.6969亿立方米,可支配水资源量3.1466亿立方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代代湟源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上世纪50年代,湟源县小高陵村摸索出“分层治山、从上而下治水”的鲜活经验,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小高陵村近八成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控制,生态恶化得到根本扭转,成为湟源治山造林,兴水利、保水土的先进典型,而因此孕育了“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近年来,湟源县立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深入贯彻“两山”理念,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新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理清绿色发展的思路,更精准地评价全县水资源价值,全力开展节水行动,积极实施水生态治理修复,加快完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做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开发,努力将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2019年11月,成功入列水利部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坚持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
立足县域水资源总量及利用状况,着眼于总量控制、水量分配与定额管理,进一步优化水资源运行机制,通过县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调控、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涉水事务工作模式,探索实现城镇和农村、地表和地下、客水和当地水的统一管理与联合调配。同时,将水资源保护与管理纳入政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多部门协同发力,高效推动节水各项政策落地落实。
坚持补齐短板,强化农业节水。
湟源县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农田多在山高坡陡的山区,可灌溉耕地面积仅占39%,严重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此我们确定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的工作思路,以节水灌溉为主要措施,加快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节水项目,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1万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6万亩,完成混凝土衬砌防渗漏技术渠道改造1171公里,新建输水管道332公里,并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经第三方评估单位测算分析,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5年的0.52提高到2019年的0.5285,农业用水利用率大幅提升;加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先后建设信息中心、管道流量监测站、明渠固定监测站等,实现了县内两大国营中型灌区计量全覆盖,为科学配水调度、合理利用灌区水资源提供了数据支持;深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定出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办法》和《湟源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奖励办法》,科学制定了既能补偿运行维护费用又不增加农民负担供水价格,精准实施节水补贴和节水奖励,提高了农民节水积极性,促进了节水型农业建设。
坚持多措并举,源头推进节水。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用水和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湟源县通过从严执行取水许可、用水定额、计划用水、节水“三同时”管理及用水计量、水价机制、县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等各项制度,实行用水统计和报告制度,不断改革用水方式,从源头上把好节水关,加快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依托城镇供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不断完善城市供水管网基础设施,对存在“跑、冒、滴、漏”现象的供水管网进行全面修复,管网漏损率持续下降,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步提高。
坚持科技创新,尾水循环利用。
2016年以来,湟源县通过“高寒性复合流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方式,每年深度净化污水处理厂尾水160.5万吨,处理后的尾水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Ⅳ类水质标准,可用于周边环境实施生态修复建设和生态景观营建,有效改善了湟水河中下游流域水环境,起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区域气候、涵养生态水源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效果,2018年,湟水河湟源段出境断面(扎麻隆)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体功能。
加强节水宣传,发动全民参与。
湟源县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现场咨询等平台,以灵活科学的宣传形式,积极推进节水载体建设,开展节水活动进单位、进企业、进小区、进校园、进乡村宣传活动,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宣传水法律法规、水资源现状、节水理念及节水知识,把节水型载体建成公众有效参与的平台。截至2019年底,累计建成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学校、小区22家,居民群众节水意识有效增强,爱水、护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节约用水已成为全县各行业、各领域生产生活的新共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是推动具有湟源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互促共赢发展之路的重要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果,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实干善成”的小高陵精神,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持续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开创新时代美丽幸福湟源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