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位山灌区:绿色发展趟出生态扶贫新路子

来源:新华网

归档时间:2020-01-09

新华网济南1月6日电(记者陈灏)位于山东省聊城市的位山灌区,是全国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最大的灌区,60多年形成的全国最大沉沙池,催生了沙进人退、因沙致贫的窘境。当地结合治沙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初步实现从“遍地流沙”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趟出了一条“基础先行、治沙增绿、产业融合、百姓增收”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关上门、闭上窗,不误晚上喝泥汤”“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池区老百姓对生活环境的总结,透着诙谐也透着无奈。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沙害问题,大规模、长周期的绿色生态建设势在必行。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论证,灌区探索出黄河下游沉沙池区泥沙高地覆淤还耕技术,把池区清淤堆积的泥沙平整成高地,达到设计高程后,再覆盖原状土,然后配套水利基础设施还耕于民。

通过这一方式,池区还耕面积1885亩,不仅化解了泥沙清淤弃土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而且改善了群众耕地条件,增加池区群众粮食产量,变泥沙为沃土良田。

按照“能绿则绿、宜林则林、适树则树”的原则,灌区统一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大力开展植树绿化,合理搭配兼具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树种,建设了1800亩防风固沙林、640亩水土保持林、多处水上森林等,形成防风固沙屏障体系。既大幅度增加绿化面积,改善池区生活生态环境,又为池区增添特色的绿化美化景观;另一方面,发挥引黄优势,把池区用水蓄起来,保持必要的生态流量,形成水林湖草生态风貌。

沙海变绿洲,风沙被遏制。经过多年持续的治沙增绿,如今的沉沙池区,满眼遍地黄沙、尘土飞扬已消失不见,风起处水波荡漾,已经形成了水生态自然景观。池区生态环境的改观,生态功能的显著增强,受益者不止是久居沉沙池区的村民,“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白鹭、灰鹅、天鹅等珍稀鸟类重现沉沙池,令人惊喜。

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景象已成过去,如今的沉沙池已经成为天然野趣、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绿水青山变成了现实,如何转变成金山银山,是群众最翘首以盼的。

位山灌区坚持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指导,在保证沉沙池输水功能不变的前提下,依托独特的环境条件,以打造“位山沉沙池公园”为抓手,结合当地特色农林产业,改善区域工农业生产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促进当地生态经济发展。

通过吸引聊城裕昌集团和上海、北京等3家民营资本方,灌区会同市财政局和市水利局组建的市晟源水发公司,合作成立市财裕公司,作为项目投资建设和开发经营主体,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变沙为宝、化害为利,促进群众增产增收。

灌区配套建设接待中心、餐饮中心、水上码头、滨水广场、风车栈道等旅游服务设施,形成了以“位山沉沙池公园”为中心的连片景区。自2018年运营以来,景区接待游客超过20多万人次,成为聊城及周边临市群众周末和节假日自驾游、跟团游的特色景点。

针对池区土地含沙量高的特性,灌区科学选择适合土质且成活率较高的景观林木和经济林木,建设了90亩油菜片区、150亩樱桃片区、80亩油桃片区等示范园区,开办采摘节,带动形成连片效应,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让广大群众尝到了甜头。相关项目建设流转了当地3200亩的土地,群众既能定期获得土地流转费用,又能增加一份打工收入,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