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内蒙古自治区 >
正文

打造“智慧灌区”:河套“有一套”

来源:中国发展网

归档时间:2019-11-15

  走进内蒙古河灌总局水量调度中心和信息化中心,一股现代灌区的“智慧”气息扑面而来。160平方米的实体沙盘,密密麻麻地显示出总干渠、干渠、分干渠、支渠的位置、运行状态、实时水情数据,以及河套灌区信息化采集系统、通讯传输系统主要信息节点的位置和状态。

  “这可不是一个仅供观赏的普通沙盘,它是一个功能性沙盘,整合了灌区信息化十几年建设成果及数据资源,主要用于灌溉运行数据与状态的实时显示,为水量调度决策服务。”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徐宏伟介绍道。

  一座小小的沙盘,承载的却是当今河套灌区信息化工程沉甸甸的初心与使命。据了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十五”到“十二五”期间,河套灌区利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契机,开展“灌区信息化工程”建设。河套灌区信息化工程是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一部分,也是河套灌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灌区管理水平、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令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不曾想到的,承担河套灌区这一信息化建设任务的是一支仅有十几个人组成的青年技术创新团队——河套灌区管理总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信息办”)。

  在生产一线中发现问题,将水利专业与其它专业技术彼此渗透结合,爆发自己的创新灵感,对传统业务不断进行升级改造……一直以来,信息办相关工作人员恪忠职守,致力于解决生产一线的棘手问题,不仅完成信息化建设的“常规动作”,在“自选动作”方面也发挥着自己的余力。如,河套灌区地势平坦,属自流灌溉地区,灌区自动化测流是困扰灌区几十年的技术难题。信息办近年来在渠道自动化量水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干渠断面上实现了快速测量流量的系列解决方案,采集历时由人工1.5小时缩短为机器5秒钟,且精度大为提高。

  据悉,这支技术团队已经完成111项创新成果,有多人次获得市级、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10项专利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他们编制的《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标准化体系》,已经完成7册,正在申报地方标准。

  科技的力量,让古老的灌区跃上了现代化快速发展轨道,开启了“智慧灌区”建设的新征程。一组醒目的数据昭示了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可喜成绩:截至目前,河套灌区专用通讯网络已经覆盖全灌区,14个二级单位及71个灌排管理所站、156个灌水管理段全部接入水利专网。通信系统覆盖套区东西300公里、南北60公里。数据传输跨度大、应用业务种类多、运行成本低。灌区已经建成总干渠、13条干渠、18条分干渠水位、闸位采集系统以及部分渠道流量水量采集系统。

  徐宏伟介绍,经过多年的建设,河套灌区初步探索了信息技术与水利行业之间相结合的关系和规律,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河套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方向、技术路线和运作模式。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促进了灌区上下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升了管理理念、提高了管理水平,加快了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经过逐年建设,信息化技术已有效转化为灌区重要的生产力,已经逐步形成水利行业新的思维方式、新的运作模式、新的管理手段,推动灌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谈及“智慧灌区”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规划,徐宏伟显得信心十足:“我们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整合资源,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灌区信息测控自动化、数据传输网络化、应用服务智能化和决策支持科学化,推动灌区现代化建设进程。”

  未来,河套“智慧灌区”将遵循人、 水、灌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信息化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和灌区用水全过程模拟仿真技术,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实现灌区智慧预警、智慧调度、及智慧决策,推动灌区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建立起完整的灌区水生态系统。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