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还看“昌吉样板”
来源:昌吉日报
归档时间:2019-09-02昌吉州是新疆最缺水的三个地区之一,水资源缺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首要障碍之一,是目前全国大多数城市遇到的最大的难题,甚至可以称为“通病”。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国内660个城市中,有400个正受到水资源缺乏的影响。是“病”就得医,2017年以来,昌吉州率先在全自治区开出了一剂猛“药”——以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为引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良“药”苦口但利于“病”,昌吉州相继打出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国有农用地管理、“井电双控”取用地下水管理和非法井整治专项行动系列“组合拳”,被自治区誉为“破冰之举”和新疆水利改革最耀眼的亮点,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全国水权水价改革“昌吉样板”。
农业是用水“大户” 也是节水潜力所在
昌吉州以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制定出台了《昌吉州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方案》,2017年出台《自治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在全州推进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通过完善农田水利基础工程、明晰农业水权、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等,四年时间完成改革面积622万亩,占总改革面积的88%,同时实现农业节水增效增产增收。
改革成果硕果累累,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以来,优化水资源配置,优化用水结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通过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用水从2014年的28.13亿方,减少到2018年的23.47亿方,压减4.66亿立方,并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造出了新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昌吉样本”。
△二六工镇光明村一组派水员正在查看水泵运转情况
明晰初始水权 建立水权交易平台
2015年,昌吉州开展了农业用水初始水权分配登记,即解决为谁确权问题,并赋予了农业初始水权的财产权属性,只有二轮承包土地享有初始水权。按照“定额到地、赋权到户、管理到会”的总体目标,我州七个县市制定了农业水权分配方案,将水权逐级分配到村组(用水协会)或农户,再通过发放初始水权使用权证将分配水权常态化、固定化。全州农业用水初始水权确定面积466.89万亩,发放初始水权证14.31万本,发放率达100%,核定总水量16.18亿立方米。
制定了初始水权节余水量交易管理办法。农民依法取得的农业初始水权在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后,其节余水量可进行交易。其中,小量的节水量农户之间可自主交易。在具备工业、城镇供水条件的区域,政府通过搭建水量收储交易平台,规定以不低于3倍的执行水价回购农户初始水权定额内的节余水量。目前全州建立水权交易平台38个,我州农业节水农户与农户、村与村、灌区与灌区之间的交易已成常态。2018年各县(市)通过农户初始水权定额内的节余水量,回购价格为2—10倍执行水价,全州交易水量2990万方,交易金额为3397.2万元。
昌吉市二六工镇光明村村民钟兰芝种植了80亩葡萄,每亩分配400方水。她说:“以前大水漫灌每亩要用400多方水,一开始还担心分配的水量不够用,后来安装了膜下滴灌节水设施,300方也够用。用不完的水量还可以卖给别的农户。”
“村民交的0.024元/方渠系维护费,20%做合作社社员工资, 80%用来维护渠系建设”。二六工镇光明村合作社社长马春贤说:“以前合作社就两个人,工作不好干,田间的渠道设施有人用没人管,现在合作社经费得到了落实,基本实现了正常运转。同时小型工程水利产权确权,末级渠系有了管护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解决了。”近五年全州农民用水合作社收取末级渠系维护费6086万元,更新改造末级渠道869公里,桥涵闸等建筑2856座,清淤渠道5236公里。
△今年开春二六工镇光明村组织村民修缮水渠
实行分类水价 建立节水奖励机制
目前,昌吉州按照昌州政发〔2017〕143号文件规定,2015年自治州水利工程农业供水运行维护成本为0.144元/立方米,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执行水价0.101元/立方米。对二轮承包土地超定额用水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用水,目前,执行2015年水利工程农业供水运行维护成本的2倍即0.288元/立方米。同时统筹考虑用水量,生产效益,将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实行分类水价。
通过农业水价改革把水节下来,既要维护农业灌溉设施的正常运行,又不能过多增加农民负担,昌吉州同步建立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
“昌吉市对二轮承包地内粮食作物用水执行成本水价政策,原水价0.08904元/m3与现行成本水价0.124元/m3的差价部分即0.03496元/m3由市财政承担,去年昌吉市政府给水管单位的补贴金额达318万元。”昌吉市水利局灌溉科科长徐小强介绍。吉木萨尔县对农户节余水量按照0.1元/m3进行奖励,2016年财政拿出423万元兑付了二轮承包土地节余水量奖励资金,极大提高了农户节水积极性。
△二六工镇光明村水资源补贴费发放现场
高效节水增产增收
通过一系列农业水价改革措施的推进落实,田间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工程和配套渠系建设完善,加快土地流转,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实现节水增效,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截止2019年全州土地流转达253万余亩,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43%,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加。
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小泉子村受益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3万亩农田进行土地流转。
“以前浇地都是土渠,用水浪费,渗漏蒸发严重时高达60%,我们村又处于最下游,从二匣放水流过来要59个小时才到地里,2000方水实际田里只用到1000方。现在建立了水库,青年渠首也修好了,水8个小时就到了。”小泉子村村民秦玉和说,他种了45亩棉花,以前浇水一亩地用500方水,采摘机械费200元一天,每年下来只能挣1万多元,遇上旱情天还倒赔钱。2018年秋天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田地连块成片,耕地增到78亩,地里都用滴灌,科学计数,亩均用水量和水费都减一半还多。“我把土地每年每亩700元流转给承包商,每年纯收入4万元,人不种地了还有时间去打工,每年又有2万元的收入,现在我们农民种地日子好过了,水价改革改的好。”秦玉和激动地说。
村党支部书记刘宗明介绍,小泉子村位置偏僻,距离水源地远,农业灌溉用水不便,种地费心费力。2014年呼图壁县开展农业水价改革,政府修建了石门子水库、齐古水库,配套小型水利工程得到修缮,2016年田地里的膜下滴灌设备达到全覆盖。小泉子村用水有保障了,根基打牢了,种植大户都来承包了。
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立完善,消除了以往分散化的耕作模式,条块状田地,填掉边边角角,连成规模。“村里原先2.15万亩耕地,现在耕地增加到3.3万亩,灌溉水量还是每年500-700万方水,可见水的利用效率多高。加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农户棉花每亩多增产70公斤,亩产增加400元。”刘宗明说。
昌吉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科学水价形成机制,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实现了节水、增效、增产、增收的四赢效果。与此同时,大大增强了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在改善田间工程管理和维护方面取得了明显突破,最终取得了农民群众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解和支持。(通讯员:刘新新、艾力江;图片由二六工镇光明村农民用水服务协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