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的认识和建议
来源: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归档时间:2019-07-29本文字数:4155字
阅读时间:约12分钟
三峡水利枢纽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把新中国成立到十八大前后的变化概括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这一重要的科学论断,既概括了我国实现飞跃的历史进程,又明确了十八大以后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性伟大任务就是“强起来”。这意味着我们在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中的根本任务是“强起来”,也意味着我们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的重任。
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这其中首先要军事强,其基础是经济强,最核心的是科技强、文化强。水利强国是支撑经济强的重要基础,也是科技强的重要方面。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水利不但要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提供有力支撑,而且还要通过水资源约束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应对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通过提升水利创新发展能力,推动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向安全、高效、智能、绿色转型,打牢强国发展的水资源支撑。站在新历史方位上,清醒认识我们的历史重任,对于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大规模水利建设,我国水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三峡水利枢纽、南水北调工程等一批关系国脉国运、民族盛衰的大国重器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南水北调、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初步形成,一体化的城乡供水网络体系正在加快建设;7700多处大中型灌区和2000多万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成使用,使全国农田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4亿亩扩大到目前的10.17亿亩,为2018年占全球24%的粮食生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以长江、黄河干堤为代表的大江大河干流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以水法、防洪法和水土保持法以及河长制湖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生态治理修复建设为核心的水治理体系框架已经构建,水利科学技术创新应用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了在世界水利科技前沿跟跑、并跑到某些领域进入领跑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这一系列的巨大成就和突出贡献表明,水利已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残破不全、江河泛滥的落后状态,发展到了今天工程体系基本建成、安全保障程度较高的阶段,从规模、技术、先进程度、成效和世界影响等方面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水利大国,为我们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奠定了基础条件。同时,持续增长的强大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对美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实现地区城乡水利均衡发展和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我国水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和新一代科学技术应用推动,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实施快速提升中国影响力等等,也为建成现代化水利强国积累了强大推动力量。
青铜峡水利枢纽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水利强国,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就是说,现代化水利强国实践中要牢牢把握现代化和强国的要求,既要实现水利强,又要水利支撑国家强。
水利强,就要使我们的治水理念、技术水平、设施网络基础和管理服务能力领先世界。既要使我们的水利基础设施完整齐备、功能先进,又要使我们的水利科技方向引领、运行管理经验先进适用;既要实现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又要使水利具有制订国际标准的重要话语权和国际影响能力等。
水利支撑国家强,就是要使水利必须有效支撑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的需求,又要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不仅如此,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水利强国,是在与其他水利大国或强国比较后实现的水利强国。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中国国情水情、且有效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要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在水利科技技术标准、治理规则上有充分的话语权。
佛子岭水库
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要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水利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治水矛盾的转变,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补短板强监管,着力提升水利发展和服务质量,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着力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保障美丽中国建设;着力提高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全面建成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全面建成国际领先、人民满意、有效支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利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好先行,为解决人类突出的水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聊城黄河位山引闸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现代化水利强国目标必须与国家奋斗目标相适应,有力支撑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讲,我国现代化水利强国的总体目标应该定位于,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江河安澜、供水安全、河湖健康、装备先进的水利强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高效利用能力、河湖生态维护能力、治水管水能力和国际影响力位于世界前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支撑。
概括而言,应该符合国情、突出特色、安全可靠、总体领先。
具体而言,我们应把现代化水利强国建成:具有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具有先进、可靠、高效的供水保障体系,具有岸清水畅、景美宜居的河湖水系,具有高效可靠灌溉供水保障体系,具有功能完善的用水适时监控计量体系,具有制定国际水利标准和规则的制订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具有引领国际水治理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万家寨水利枢纽
从现在到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也是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新征程的启动期。水利改革发展应贯彻鄂竟平部长指示,把握好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解决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工程短板和基础保障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为开启现代化水利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将转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综合分析和考虑各方面因素,与实现国家现代化相适应,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步走”来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
从2021—2035年,奋斗15年,基本建成水利强国,进入世界水利强国行列。在这一阶段,基本建成体系完整、功能先进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重大水利枢纽、跨流域调水等大国重器关键作用进一步发挥,建成世界一流的供水保障体系,城市和农村居民安全饮用水人口全覆盖,水资源利用效率效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先进适用的城市和农村地区防洪减灾体系,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或少受威胁;水生态水环境状况明显好转;水利对保障国家安全、保障民生需求、生态文明建设、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协调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水利与信息网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智慧化水利全面实现。参与国际水利标准和规则等制定的话语权显著增强。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建成全方位的现代化水利强国,进入世界水利强国前列。在这一阶段,实现从少数领域领先向全方位水利强国的跨越,全面建成保障安全有力、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群众满意、国际竞争力强的现代化水利强国。形成安全、高效、智慧、协同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水利保障能力、治理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领跑全球。
小浪底水利枢纽
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是时不我待的任务,需要我们以使命担当的精神加倍努力。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从工作层面研究制定新时代建设现代化水利强国的纲要性文件,提出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指导全国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科学有序地开展水利强国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系列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治水矛盾和治水规律,完整准确系统理解“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全国上下自觉推动治水思路和方式转变。
寻求新时代有效解决新老水问题的治理良策,努力在提高水利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有新突破,在保障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新举措,在改善和保障民生上有新发展,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新贡献。
按照现代化水利强国的标准要求,尽快找出水利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加快补齐突出短板,完善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进一步推动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创新水资源管理、河湖管理、水灾害防御、工程运行管理。
在探索创新治水之道过程中努力实现走出去,制定中国标准和规则,推广中国技术,为解决全球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维护等世界性治水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