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壮丽70年武义水利灌溉篇|水利粮丰 绿满农田

来源:浙江新闻

归档时间:2019-07-25

壮丽70年武义水利灌溉篇|水利粮丰 绿满农田

        高坝长堤锁蛟龙,碧水清流润民生。每当高温干旱天气,总有一股清水从渠道中奔涌而出,经过两岸青葱,聆听鸟鸣低旋,注入干旱多日、亟待灌溉的灌区农田。70年来,武义县灌溉工程的不断发展,从堰坝引水到提水工具改革到兴建水库再到高效节水灌溉的转变,武义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引水灌田 灌溉历史悠久

        早在唐朝,武义农业已相当发达,为了获得丰收,多在溪面上或在河身淤积僵废地段兴筑堰坝,引水灌田,历史十分悠久。由于武义地处钱塘江和瓯江的分水岭两侧,高山丘陵起伏,涧流分歧,沿溪多为小块农田,虽面积不大,但都需筑堰灌溉,所以堰坝数量多。

        “武义县最早的堰坝仓部堰位于清溪,唐昭宗年间(889—904)由仓部侍郎徐鎡建。”清溪口水库管理处主任陈文告诉记者。徐鎡是武义太平乡(现桐琴东皋一带)人。据了解,当时徐鎡针对清溪河道淤砂高积的难题,利用地下水资源丰富条件,兴建潜涵灌溉工程——仓部堰。徐镃命工匠在清溪底部砌筑了十多条集水廊道,均以石块垒砌,上铺石板再用泥封顶。其中一条为主道,并设十多条支道,“形如竹枝”,有主干有分支,主道汇集溪底潜流之水,支道将汇集之水分流到田间地头。古时乡民感怀徐镃恩德,特名此堰为仓部堰,并在堰旁建庙奉祀。仓部堰至今仍在使用,并惠泽了多个村庄,乡民依旧对徐镃充满感激,在刘宅村仓部圳自然村内建有一个祠堂,放有徐镃夫妇的雕像,仓部圳村书记徐飞舞说:“每到农历十月初十是仓部公的生辰,我们村都要举行仪式纪念,有时候也会巡游到其他村庄去,他们都很欢迎。”

        截至目前,武义县共建成大小水利工程4884多处,蓄水总量1.48亿方。其中:中型水库3座(源口、宣平溪、清溪口);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97座;山塘555座;大小池塘4000多座。全县共有引水工程(堰坝)1567条,其中灌溉面积百亩以上的106条,千亩以上的10条。电灌站441座。全县有小(一)型以上水库灌区14个14.97万亩,灌溉渠道1076.4公里,其中干渠总长231.6公里,渠系建筑物196处,有效灌溉面积21.2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4.19万亩。

        提水工具改革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武义县境内地势高亢处,如垄田和临溪农田,旱时凭木制戽斗与龙骨车提水,戽斗由两人牵拉,龙骨车有手摇、脚踏(有2人至5人的)两种,长安堰口等处并改进有牛拉一种,直到20世纪60年代,乃为全县最普遍的提水工具。”县小水电管理站站长方建伟介绍道,“农业集体化后,生产条件也随之改变,这些提水工具不能适应大面积的农业生产。农户们开始探索新的提水工具。”

        1954 年,县内在城郊乡(现属壶山镇)塘头村、龙山乡(现属白溪乡)项宅村建立了全县最早的抽水机埠。1957年,宣平云华乡购置一台以木炭为燃料的12马力煤气机配水泵,在华塘、赵下村、三石潭、柳城北门等地流动抽水抗旱,开始了宣平最早的机械提水灌溉。1958年,各地又相继出现水轮泵、水锤泵提水。后来由于水轮泵、水锤泵耗水量大,易耗另件难购置,常年失修,先后淘汰,为柴油机、汽油机配水泵提水所替代。

        1963年,杨家砩矿(今东风莹石公司)建成35千伏武义输变电工程,水利部门在武义变电所(今周岭变)内增设35千伏、容量1800千伏农用变压器,架设高压输电线,在武义江畔建成全县第一座电灌站——白洋山电灌站。一站两级机埠。一级机埠,装机84千瓦,灌溉面积2500亩;二级机埠于1969年1月动工,当年5月竣工,装机28千瓦,灌溉面积900亩。童庐村村民童松宝回忆道:“当时我们村自发自筹建站、通水渠。以前我们水稻都需要靠天吃饭。电灌站建成后,我们再也不用发愁了。”平时,村民轮流值班,将电灌站保持得干干净净。一到旱时,便利用电灌站抽河水灌溉农田,保障粮食收成。1964年至7965年,武义县又在武义江沿岸建成五虎山、下山等21处电灌站,总装机595千瓦,灌溉面积16890亩。

壮丽70年武义水利灌溉篇|水利粮丰 绿满农田

        兴建水库 确保农业灌溉用水

        清溪口水库位于武义江支流清溪上,灌区总土地面积20.78万亩,规划设计灌溉面积3万亩,涉及桐琴镇、泉溪镇2个乡镇73个行政村。灌区设计东、西干渠各1条,支渠12条,干支渠总长74.39千米,其中干渠长23.96千米。西干渠接主输水洞出口,至泉溪镇湖沿村,全长10.12千米;设计流量1.8~0.4立方米每秒;东干渠接副输水洞出口,至桐琴镇梅坞塘村,全长13.84千米,设计流量1.8~0.4立方米每秒。2004年灌区人口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

        “2006年至2008年,管理处对东、西干渠进行了改造。截至目前,清溪口水库灌区受益灌溉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益。”陈文告诉记者。2017年,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桐琴镇、泉溪镇出现灌溉用水困难现象,农业生产形势严峻。为缓解旱情,最大限度利用好水资源,根据下游各村实际情况,县防办、水务局、乡镇、清溪口水库统一协商调控,适时调整灌溉时间和流量,共放水4次10天。同时落实人员加强渠道巡查,做到“水到人到”,安排人员与灌区所在乡镇协调处理干渠疏通、清淤,有效保障下游灌溉水道的畅通,最大限度发挥水库灌溉功能为当地农田及时“解渴”。

        源口水库灌区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涉及5个乡镇及3个街道,是武义县主要粮食产区,拥有总、南、中、北四条干渠106.48公里,总灌溉面积9.6万亩。源口水库负责人余建才说:“由于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老化,用水浪费严重,为保渠道安全运行,源口水库于2004年进行灌区干渠节水改造工程,2010年进行建设国家综合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至此,灌区用水系数由0.56提高到0.65,灌区输水能力大大增强。两次改造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水库自动化程度,配套信息化建设,推行标准化管理,改善生态环境,更为开发灌区效益农业,实现灌区经济可持续开发提高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提供了可靠的工程保证,对促进灌区沿途乡镇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

        节水灌溉 实现农田科学饮水

        2016年的夏季,烈日炎炎,骄阳似火,连日高温,大地进入“烧烤模式”,田野里的农作物被晒得奄奄一息。在履坦镇蒋村仙客岭种植基地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得益于“高效节水灌溉”,大棚内所有的果树蔬菜鲜活亮丽、生机勃勃。

        “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改造,种植基地的农户们只要打开抽水泵,大棚内的喷灌龙头就会源源不断喷洒清水,给‘嗷嗷待哺’的农作物解渴。”县水务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除了履坦镇蒋村仙客岭基地,泉溪镇王山头、刘宅的3000多亩成片稻田,也实施了管灌改造。农田区块间铺设了供水管网和水龙头,种植户只要打开水龙头,就有来自上游清溪口水库的水流入稻田。”

        据悉,受益于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实施,武义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目前全县已有万亩农田实现了“科学饮水”。

        据该工作人员介绍,“高效节水灌溉”是对除土渠输水和地表漫灌之外的所有输、灌水方式的统称,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将水的利用系数从0.3逐步提高到0.98,把原来在渠道输水过程中渗漏、蒸发等原因浪费的水全部利用起来。过去浇地是用落后的“大水漫灌浇”,如今管灌、滴灌、喷灌大面积实施,既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能保障农作物主要根系区的土壤始终保持最优含水状态。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