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坝新姿
唐正闸
信息化改造的闸室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水管所外景
在坐落于青铜峡市的宁夏水利博物馆展区内,“第一水管所”每每会引起参观者驻足观望,久久思索。屋外,一辆加重上海“燕”牌自行车漆皮剥落,摁铃发亮。不足20平方米的屋子里,靠墙的办公桌上依次摆放着手摇磁石电话机、台式收音机和一个玻璃马汽灯。墙上挂着雨衣和草帽,两边盛放物品和资料的木柜旁,倚放着木质塔尺、铁探子。透过墙上充满年代感的宣传画,依然能感受到那个火热年代的激情。
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宁夏引黄灌区水管所的标准样板。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诉说着塞上江南曾经的峥嵘岁月,和今天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土坯房到“小洋楼”
“七一”前夕,管理处组织退休老党员和老职工观摩了基层所段和水利工程建设成就。当86岁的董天成老人看到东干渠段崭新的二层小楼时,布满皱纹的脸庞笑开了花。老人激动地说:“现在的美丽渠道建设的太好了,职工住着小洋楼,楼上楼下,电脑电话。”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水利工作条件非常艰苦,管理所特别简陋,搭建“办公室”全部就地取材,先选好一块纯黄土地(黄土粘性好),用石拱子反复压实后,用平板铁锹挖成土坯,等土坯干透,用土坯砌墙盖房,再用附近砍来的树搭成房顶,铺上树枝,上好房泥;屋里面再用土坯搭个土炕,这就算是办公室兼做宿舍。
老人回忆:“说是房子,其实就是个窝棚,也就不到10平方米,高度大多不到2米,到了秋天,个头大的水手不小心头碰到房顶,弄得满头灰尘和干树叶(房顶都是用树枝搭建的)。他和同事晚上巡护就提着马灯巡护,巡护回来没啥事干,房子里照明也是马灯,也没有娱乐活动”
围绕“美丽渠道”建设,宁夏渠首管理处通过所段提标改造,实施环境“五化”、基础设施“五改”和配套设施“五通”,美化靓化了所段环境,完成标准化调度室建设,统一配备所段办公设施,所段像花园一样美丽、舒适。渠首基层所段“住低矮土房、喝苦涩井水”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现在,职工巡护回来,随时都能洗上热水澡,业余时间可以上上网,搞搞娱乐活动。
脱胎换骨“第一闸”
渠首管理处作为宁夏引黄灌溉的首级水工程枢纽,集古渠水文化积淀、现代水利工程设施、纵横交错的灌溉渠系,演绎了流淌两千多年的引黄灌溉史。在引黄灌溉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完善的无坝引水、激河浚渠和埽工护岸等独特的工程技术,以及引黄灌溉中衍生的独特的灌溉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渠首掀开了水利建设的新篇章,见证着宁夏水利的跨越奋进。
“引黄灌区第一闸”——潜坝闸位于青铜峡水利枢纽坝下河西总干渠3.1公里处,是1956年3月水利部批准青铜峡灌溉工程中西干渠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工程于1958年春开工,1959年底建成,坝长78米,顶宽5米,过水流量400立米/秒,为铅丝笼堆石溢流堰,俗称潜坝。
1960年冬,对坝体灌浆加固,建15孔宽5米的带桥闸坝,坝长84米。1966年改造为节制闸,左侧3孔为深孔,另12孔为浅孔,均为钢闸门。1968年,加长闸墩,加宽、加固坝体和消力池,采用电动吊车启闭。1976年又改为门式启闭机。
2014年实施中型病险水闸改造,在原址重建,直至2016年春竣工,为Ⅲ等中型水闸。改造后的潜坝长81.2米,共13孔,闸门为升卧式平面钢闸门,启闭设备为双吊点卷扬式启闭机,闸房为三层汉唐风格框架结构,设计流量300立方米/秒,主要调度青铜峡河西灌区唐徕渠、西干渠、惠农渠、汉延渠等六大干渠灌溉引水。改建后的潜坝,上下游汉白玉栏杆对称而立,汉唐风格闸室巍然耸立、碧水环绕,两侧绿树成荫,鸥鸟翔集,已然成为引黄灌区工程水利建设的一道耀眼风景线。
漫步智慧水利“云端”
入夏以来,渠首灌区20.7万亩农田开始进入灌溉高峰期。
大坝管理所调度室里,调度员拖动鼠标,对几公里外的西干渠一号、四号闸门下达开启指令,闸门缓缓提升的高清画面和精准的数据实时传回到调度室屏幕上,整个过程也就十来分钟。以前,这一操作过程至少需要调度员、操作员和监护员3个人来共同完成,执行一个人调度指令起码要一个多小时,而且调控的精准度完全取决于操作员的经验。
借助宁夏水利厅“互联网+智慧水利”工程的实施,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整体覆盖的原则,渠首管理处实现了基层所段互联网全覆盖。相继建成灌区水情遥测站14处、视频及水位监测点21个、直开口信息采集点60处、测水断面水位遥测站7处、加密总干渠和重点水闸水位报警监控点8个,以青铜峡灌区潜坝等11座水闸远程自动化控制建设和黄委二期唐正闸等4座水闸远程控制工程改造为契机,实现灌区15座水闸“远程监控、现场值守、专业保障”运行新模式,水量调度实现“可观、可测、可控”,在宁夏引黄灌区首家实现了灌区全部干渠进、退水闸的自动化远程控制。
长渠流润,泽被塞上。通过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以灌区自动化信息化为引领,全面实现管理节水、工程节水、科技节水,助力推进渠首灌域测控一体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灌区水利转型升级发展。
宁夏渠首站在“水资源利用集约化、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利服务均等化,开发保护科学化、管理能力信息化,治理体系法治化”新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