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方动态 >
正文

“智慧水利”引领产业发展“高效灌溉”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上游新闻

归档时间:2019-07-17

工作人员现场操作智能滴管设施。

柑橘园喷灌浇水作业。

不论你是否在农业生产现场,只要拿出手机,点开APP,就可以操作基地的喷灌开关,定时、定点对农作物进行精准浇灌。如今,我区昌元、昌州、清江、清流、铜鼓等镇街的农业园区已经使用上了这种智能化的灌溉设备。近年来,我区大力发展智能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通过“智慧水利”建设,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节水系统入驻园区

浇灌作业精准高效

这段时间,气温升高,柑橘生长需水量较大。清流镇马草村柑橘种植大户秦兆宏拿出手机,通过手机AAP发出指令,铺设在柑橘园区的喷灌、滴管等设施就开始自动运行起来,1900多亩柑橘树“喝”上了水。

“这个智能化的喷滴灌十分方便,只要手机有信号,就可以随时远程控制,想灌哪片就灌哪片,非常精准,而且非常节约成本。”秦兆宏说。

秦兆宏告诉记者,多年来,浇地一直是令他很头疼的事,每到浇地时,安泵、接线、排管,十几个人都忙不过来。去年,区水利局投入专项资金和技术,帮助秦兆宏在柑橘园区建设完成智能浇灌系统,从光伏泵站、明渠、管道到喷灌、滴管,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如今,通过远程控制系统,秦兆宏可以随时随地操控田里的水利设施,对果树进行精准浇灌。

“通过这个智能管网,还可以进行水肥一体化作业,不仅浇灌方便,而且给果树施肥也更精准、高效。”秦兆宏说。

秦兆宏使用的是智能高效节水灌溉控制信息系统,这套系统主导末端用水管理,用水户足不出门就可通过系统提供的温度、土壤墒情、日照和降雨量数据,用手机制定灌溉计划,控制灌溉水量和施肥量,不仅节约人力物力,还更加节水。

“以前的传统方法,就是用水管淋树,浪费很多水。现在通过高效节能的喷灌和滴灌,将水慢慢地渗透下去,效果非常好,并且可以节约70%的水。”秦兆宏说。

“建设这种智能化的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每亩地的投入成本在2千元左右。它带来的直接效益是,每亩地的灌溉成本要节省15元左右,而且省时、省力,效果更好。”区水利局水利科相关负责人说。

智能管网

确保园区供水安全稳定

为了保障农业园区灌溉用水的精准、高效和稳定,我区除了加快推进农业园区浇灌环节的智能化管网建设外,还着力在水源提取、输送环节的提档升级上下功夫,重点建设了光伏泵站、山坪塘、高位水池和输水管道建设。

这段时间,在广顺街道荣富花椒种植基地,业主游小军正组织工人对前期收获的花椒进行烘干等后续加工作业。据游小军介绍,他的花椒基地面积1000余亩,平时浇灌花椒所需的水量较多。

由于该花椒基地在山坡上,抽水浇灌比较费力,区水利局为了支持其花椒产业发展,帮助游小军在山下修建山坪塘,确保有水可用,此外,该局还投入资金帮助其建设了一个光伏泵站和输水管网。如此一来,该基地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抽水灌溉。

“相比传统的提灌站,花同样的建设资金,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而站在农户的角度来说,光伏泵站没有电费支出,可减少水费支出。”区水利局水利科负责人杨轶说。

据杨轶介绍,光伏泵站是应用新能源技术解决灌溉困难地区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传统机电灌溉的一种有益补充。主要利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水泵机组提供动力,将水抽到灌区,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具有节约能源、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环保等优势。目前,我区主要在广顺、清流、清江等地的农业园区配套建设了这种抽水系统。

“在重庆地区,农作物的需水要求都集中在春夏两季,而春夏两季的光照条件通常很好,所以光伏泵站非常适合重庆地区,即便在冬季,通过高位蓄水池的调节,细水长流,也可以发挥光伏提灌站的效益。”杨轶说。

除了智能高效节水灌溉控制系统,我区还在农业园区推进中小型灌区量水站网信息系统建设,把计量设施安装到田间地头,按时、按需统一提供软管分户供水、分户计量,不仅减少了沿途损耗,还可监控到辖区各个管网的配水运行情况。通过两套系统相互配合,在节约农业水资源的同时,还实现了农户种地更轻松、节本增效的目的。

“我们这个花椒基地原来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浇灌完,现在只需在手机上一点,七、八天就能浇灌完。而且我们核算了下,一年能够节约成本七、八万元。”种植大户游小军说。

目前,我区正在清江、清流、铜鼓、昌州、昌元等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镇街,逐步推广使用中小型灌区量水站网和高效节水灌溉控制两个信息化系统,现在农户的水费支出由亩均40元下降到亩均25元,示范区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69达到现在的0.85以上。

长效机制

持续发挥工程效益

据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现有山坪塘4510口、小型电力提灌站440座、灌溉渠系820余公里,其中明渠120余公里,地埋式灌溉管网700余公里。目前,我区农田水利灌溉中以“提灌站 地埋式灌溉管网”为主要模式发挥效益,灌溉管网由濑溪河大型灌区、清流河中型灌区、黄桷滩中型水库灌区、高效节水、小农水、后扶等多个项目组成,并安装了精准的用水计量设施。目前,全区21个镇街中有5个镇街实现了“自来水式”的灌溉管网全覆盖。

“目前,全区管灌面积已达28万亩,约占全区有效灌溉面积的63%。我们一直在积极探索水利管网长效管护机制,目的就是为了把灌溉设施管理维护好,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区水利局水利科负责人说。

目前,我区正在探索三种农田水利管理模式,清江镇推行的物业化管理模式就是其中之一。针对农业灌溉、饮水安全、河长制工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2017年末,区水利局选取大禹水利物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在清江镇进行“水利设施物业化管理试点”,将农业灌溉服务和维护、农村人饮服务和维护、河长制工作、水利设施管护等工作整合、统一起来,进行一体化专业管理。物业公司将该镇的水利设施进行了有效管理,维修维护费用成为物业公司主要支出,真实反映了基层水利管理维护的缺失和不足,物业公司业务范围基本以公益性事业为主,很难在大量支出维修费的同时实现自收自支。

针对物业公司入不敷出的情况,区水利局建立“审计和考核机制”,与该物业公司签订“精准奖补”协议,通过审计该物业公司在农业灌溉服务、人饮服务、河道保洁巡查、水费收取率、水事纠纷、设施完好率等方面的工作执行情况及财务收支情况,并进行考核评价,兑现节水奖励,不仅促进了企业的正常运转,也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成效做到了动态监管。

“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物业化管理模式对提升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质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我们探索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该负责人说。

据该负责人介绍,在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方面,目前,我区还在清流、吴家、广顺等20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镇街推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管理模式”,在相关镇街农业园试点推行“合同节水管理模式”。

通过在不同地域,采取适宜的管理模式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管护,有效提升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质量,切实保障了农业产业的用水需求,也降低了产业的发展成本,提升了种植户的积极性,达到了节水、增效、助产的良好效果。

(记者 曹让均)


点击下载: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