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甘泉恒流润心田——河南郏县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河南省水利厅
归档时间:2019-05-30自西北向东南流淌的北汝河进入河南省郏县后,在堂街镇拐了一个弯,临河形成了一块三面环水的小江南———“河里圈”十三村。向南延伸,则是南北长9公里、 东西长约4公里的浅山丘陵区,这里地下水埋藏深,成井条件差,不适合大范围农业灌溉,直到20世纪80年代,因为无水灌溉,庄稼只能望天收。
这样的情况从1984年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年全国第一座恒压喷灌试验工程在郏县建成,工程虽然没有干、支、斗、农、毛等明渠,但却以脚下纵横的水网穿行, 北汝河水让这块土地焕发新生。
历久弥新执着为民送水35载
1980年,原水电部组织专家在河南等地进行选址考察。经过比较,最后确定在郏县堂街镇孔湾村北的北汝河河段,建设全国第一座半固定管道式恒压喷灌试验工程。 灌区群众在干旱浇灌时, 利用埋在地下的11条总长1.7万多米的田间固定管网,把水引到需要灌溉的农田里。“北汝河长年流量为30~50立方米每秒,选址地点的河岸为整体岩石,形成了天然的蓄水池,地下潜水丰富, 北汝河郏县段即使断流100天,地下潜水也能满足农业灌溉需求。”郏县水利局副局长张国旺说。
“这水还就真像雨一样,从天上落下来了。”郏县堂街镇孔湾西村村民、64岁的孔德义说。据统计,35年间,郏县恒压喷灌试验工程累计为群众供水近3 100万立方米,浇灌农田180万亩次。
然而,设计年限只有15年的工程总有老化的一天。到2003年,恒压喷灌工程已运行20多年,机电设备已严重老化,效益衰减。2003年以来,郏县筹措资金数千万元, 对恒压喷灌工程泵站和田间管网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2015年,郏县投入2 000多万元,在灌区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建成了蓄水池5座,铺设地下管道33 500米。利用地形高差实施自压喷灌、微喷,新发展和改善节灌面积17 800亩。精心细致的管护、科学高效的运行,取得了灌溉节水、 群众满意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 引得尼日利亚、新疆、吉林、清华大学等中外同行纷至沓来,考察观摩。 今年4月,郏县恒压喷灌试验工程成为河南省水情教育基地。
2017年, 郏县又投入近3 000万元,在北汝河孔湾河段新建一座坝宽270米、蓄水深4.5米的抗旱应急提水工程,蓄水量为200万立方米,为恒压喷灌工程提供了可靠水源。
如今的恒压喷灌工程灌区面积,从起初的6 397亩达到3.3万亩,覆盖20个村2.5万人。工程不仅彻底解决了郏县的灌溉问题,还为山丘缺水地区粮食稳产高产和发展经济作物提供了可靠的水利保障。灌区粮食亩产量由过去的400~500斤,提高到1 000斤左右,35年间累计增加粮食产量9 200多万斤。同时依托有较高温度、富含微量元素的灌溉用水,灌区种植的优质烟叶“山儿西烟”成为著名的烟草原料。
水价改革打通农业节水最后一公里
在堂街镇堂东村东,一块块梯田式麦田里,有水滋润的庄稼长势喜人。“今年又是一个大丰收!这山岗地能年年丰产,多亏了恒压喷灌和那个水价改革。”村民宋明生脸上写满了喜悦。
宋明生的5亩麦田就在恒压喷灌灌区,今年开春浇地时,他拿着镇用水户协会发的智能IC卡, 到闸阀房的仪器上一刷,灌溉用水就从麦田附近的出水口涌出,接上喷灌带,就可以浇麦了。
郏县是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期试点县,也是全省县级水权试点县。2015年以来, 郏县先后在8个乡镇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改革区正逐步实现科学用水、高效节水灌溉,年亩均水费支出与改革前基本持平,年人均农业增收560元左右。“改革后每立方米水价尽管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水利设施方便了,跑冒滴漏少了,亩均用水少了,浇地方便了,综合下来,亩均浇灌一次比以前少支出10多块钱。”堂街镇孟庄村村民李国正说。
郏县还建立了以县财政补贴为主体,超定额累进加价水费收入、社会参与为补充的多元用水补贴机制。通过分配水权、 自动控制系统记录实际用水量,由用户随协会集中汇总节约水量、应补贴水量,经县财政等部门审核后,对定额内种粮用水户按照每立方米0.1元的标准予以补贴。 水价改革推行以来,县财政已累计为320户节水农户补贴种粮用水奖励资金56 000元。
设施发挥作用,做好管护是关键。郏县在水价改革试点乡镇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能,全县15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用水户协会。今年2月,堂街镇农民用水户协会还被水利部等9部委授予“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称号。
通过对农业用水进行测算,郏县将初始水权下达到乡镇用水户协会,再由协会分配到各用水户。同时,印制了工程所有权证、使用权证和管护责任书,将“两证一书”发放到用水户协会。水权证发放到每个用户手中,明确每户的用水总量和粮食、经济作物用水定额等。用水指标定额内的剩余水权,可以通过县农业水权交易中心进行交易。“有了水权证,自家能用多少水,交多少钱,一清二楚,用水有保障,再也不用担心天旱浇地争水了。”堂街镇堂东村33岁的种粮大户王辉说。
“改革前年亩均用水220立方米,改革后用水179立方米,全县每年节水约418万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85提高到0.93, 节水效果明显。”郏县水利局局长王伟介绍说,“改革保障了农民用水权益,还实现了节水灌溉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了农业水价改革的‘郏县模式’。”
水润民心 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要不是广阔渠,我们从哪儿能引来这满池塘的水。有了这水,地下水升高了,俺村的农田灌溉也有水了。”在白庙乡冀麻庄村一个偌大的池塘边,村党支部书记冯花彩指着满满的一池塘水高兴地说。
广阔渠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一座纵贯郏县西、北部4个乡镇83个村的大型水利工程,在灌溉、补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曾发挥过很好效益,后来因暴雨水毁而废弃。2001年,郏县累计投入数千万元,复建了35公里的广阔渠,使长期困扰北部岗丘地区的严重缺水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近年来,郏县又通过争取水利建设项目资金、自筹资金等途径,累计投入资金5 000多万元,为广阔渠配套建设水闸、泵站、蓄水等工程,年引水量达1.5亿立方米,干渠总长延伸至40多公里,为9个乡镇的20多万群众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了水源保障。
在白庙乡谢招村80多岁的张大娘家,自来水管通到了灶房里,她和老伴儿再也不用托人挑水吃了。仅2017年和2018年,郏县就投入2 000多万元,新打深水井16眼,建设供水站16处,解决了22个贫困村3万多名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2018年年底,全县60个贫困村的群众全部吃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今后,郏县还将以大手笔实施前坪水库调水济郏工程和郏县滨河湿地公园建设,让更多的水利建设工程润民心、 滋民田、助民富。”郏县县委书记丁国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