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治理研究》成果发布 为改革创新提出前瞻性战略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中国经济时报、人民政协报
归档时间:2018-11-1911月7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在京共同召开联合研究项目“中国水治理研究”成果发布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王一鸣和世界银行东亚太平洋地区副行长、项目领导小组组长维多利亚·克瓦出席发布会并致辞。
报告指出,有效管理稀缺的水资源,对于中国实现持续经济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愿景至关重要。中国在用水管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已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然而,与新时代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需要创新性政策、创新和激励机制,在国家和地区范围加强和更好地整合水资源管理,提供更多的环境用水,扩大使用市场机制促进用水效率提升,采取具有变革性影响的思路治理水污染。在面对这些挑战时,中国的经验也会对全球讨论做出重要贡献。
报告研究了在中国快速发展情况下水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提出水治理的新思路方法,这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及在水短缺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与用水需求增加之间的平衡的宗旨的。
王一鸣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历史上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水治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更加注重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育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对包括水资源治理、水生态治理等在内的水治理,更加重视、更加用力,也更加卓有成效、更加令人期待。”王一鸣强调,当前,中国水治理所面临的形势不断变化,所应对的挑战越来越严峻,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宏大。
王一鸣指出,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联合开展此项研究,旨在为中国新时代水治理提供科学、实用的咨询意见,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治水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提升全球水治理的能力与水平贡献“中国智慧”。
报告在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讨论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比如对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了改进建议,明确提出要增设水生态红线;在对中国水生态及其保育机制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化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在对中外洪涝风险管控体制机制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洪涝保险制度、加强风险应对管理的建议。此外,报告构建了中国水治理体系框架,并设计出了中国水治理的政策工具箱,“相信这些意见和建议,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水治理能力与水平是大有裨益的。”王一鸣表示。
维多利亚·克瓦在致辞中则表示,中国在经济快速崛起达到中高收入水平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生态环境方面的挑战。中国政府也致力于通过实现增长模式的结构化调整以及系列政策调控确保可持续发展,这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理念相呼应,体现了中国政府正视环境与社会发展不均衡,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她认为,在这些宏观背景下,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充分反映社会对水资源价值的重新界定,有必要引入新的水治理理念,在应对水资源需求增长和资源短缺挑战的同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维多利亚·克瓦认为,报告成果是对中国水领域方面政策和制度改革的重要贡献。她说,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反映了中国在应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持和平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挑战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据介绍,项目研究成果自2016年6月8日至2018年11月3日总报告终稿形成,历时近两年半时间,共形成了15个专题报告、9篇政策建议报告。《中国水治理研究》总报告由中外专家共同撰写完成,分摘要、前言、重点领域、总结四个部分共七章。其中,报告所列五个重点领域也是中国需要开展的治水改革重点工作。此次报告为会议发布版,最终正式版拟于2018年12月正式出版。
另据了解,报告部分研究成果(包括改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水权改革、建立洪涝保险制度)已以全国政协委员提案的形式提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并获得积极回复。
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专家共同完成。同时,该研究项目得到了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充分听取和吸纳了水利部、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的意见建议。